腊月二十七,乡村的年味已经很浓。炊烟袅袅里忙碌的身影,还有随炊烟飘来的阵阵香气让人对年的期盼又多了几分。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孩子们用摔炮洒下一路欢歌,而我在带着乡音的暖心问候里走走停停。
许久未回家,而且一年到头也在家里待不了多久,许多人都已变得陌生。可从村庄里走过,总有陌生又温暖的乡情让我感动。
有人在河边支起了炒花生的摊子,我并不认识炒花生的人,后来问过父亲,才知道是前几年嫁过来的一个远房嫂子。
她也不认识我,可她很热情地抓了一大把炒得香喷喷的花生给我。我道谢,然后夸她炒花生的手艺很好、花生很好吃,她也笑着跟我聊了几句简单的客套话。
在我的家乡,一个家家户户种花生的地方,每到过年几乎每家都会支起大铁锅炒几锅香喷喷的花生,作为拜年待客时喝茶聊天的零嘴儿。
父亲也在院门口架起一年只用一次的大铁锅,准备炒花生。炒花生用的沙子是父亲提前清洗晾晒好的,干净地让人忍不住想要抓一把拿起来玩耍。花生也是父亲一颗颗挑选过的,个顶个饱满大粒,可谓精品。
父亲先把沙子炒热,然后把花生倒入后迅速翻炒,一把小小的铁锹一会儿从上翻到下,一会儿又从下翻到上,等铁锹停下的时候,花生就熟了。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一颗想要吃掉,可惜太烫,又不得不扔回筐子里。其实刚炒出来的花生并不好吃,因为没有冷却的花生米并不酥脆,而是有种微微软的半生不熟的夹生感,但那随风飘来的香味总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先吃为快。
有些美味需要时间的沉淀,等微冷的风吹过,等夕阳的余晖洒遍田野,等热腾腾的气息变凉,酥脆的喷香的花生就可以吃了。
倚在菜园的栅栏旁,边吃花生边和炒花生的父亲聊着家长里短。嘴里的香味和父亲的笑脸,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那时候,小小的我也倚在门口,看父亲炒花生,吃父亲炒的花生,也听父亲讲些有趣的故事。还一边吃,一边把衣服口袋装得鼓鼓的,等父亲忙完后带我走街串巷。
再次感受炒花生的香,仿佛我还是那个小小的姑娘,没有去远方,没有离开父亲的身旁。
铁锅还是那口大铁锅,我已是长大的我,父亲却成了渐渐老去的父亲。微微斑白的发,不再挺拔的身体,让我心疼,也让我觉得能这样陪在父亲身旁是莫大的幸福。
那些漂亮的、带着焦香的花生,被父亲分成了一份又一份,一部分给我的公婆,一部分给我带回济南,还有一部分留给他的老朋友们。
是炒花生,也是浓浓的情,炒花生的香,将一直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