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是百科之母,只有学好了语文,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那么怎样学好语文呢?我觉得应该从培养阅读能力开始!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我要学和要我学两种结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告诉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一定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对于我们分析课文以及考试做阅读题目都会起到很大作用。
任何人都喜欢听到别人对他的褒奖,更何况是小学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在平时多鼓励小学生阅读,调动其积极性,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真正爱上阅读,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其次,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每学一篇课文,教师都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如“讲故事”、“诗歌朗诵比赛”、“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教师也可视本班学生实际,适当增加一些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如古诗词之类。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为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有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掌握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给学生介绍了以下几种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习作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重点内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这种方法我一般是在学习篇幅较长的略读课文时,或在第一遍感知课文内容时建议学生采用。
4.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朗读的巨大潜能,热情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朗读形式是齐读、抽生示范读、男女生分读等等,这要根据课堂和课文情况而选择。学生在朗读的训练中,不但使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得更规范,还能把朗读“内化”并“运用”变成自己的语言,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