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期间,租住在一家名为“诗东锦” 的宾馆,地处三环与四环间的老街。其楼顶构筑阳光阁,设有亭台、水池、假山、花榭,别具一格。百余平方米的顶楼小院,被打造为层次丰富、格调雅致、意趣盎然的休闲场地,尽显主人“胸中有丘壑,天地自然宽” 的旷达格局。
踏入小院,淡暗色水磨石铺地。迎门两侧是自用小厨房,沿墙设水池,池壁与地砖色泽相宜。厨房墙体以米黄石覆面,黑线勾缝,处处呈现出中式建筑的中正平直之风。
阳光阁位于小院正东,采用钢结构支撑、玻璃幕墙围建。屋顶斜面铺设黛黑金属连瓦,飞椽挑檐,翼角悬兽,四脊如弦,玻璃覆顶形成天幕。承重柱皆饰以灰黑色,与小院整体色调一致。
此间有位面容清秀、身材娇小的女服务员。她目似弯月清冽,眉如黛山远扬,琼鼻微翘,薄唇轻启,言谈温婉。令人意外的是,闲聊品酒之道时,她竟豪言“一斤起步”,使自诩小有酒量的我,顿感无言以对。
阳光阁正门处,摆放一烧制土缸,数株青翠荷叶覆于水面。院内两盆罗汉松,根茎虬曲盘错,鳞皴突兀,风骨凝枝,平台曲向层叠,沧然古意流露。树下点缀三四山石,闲放一二微雕茅舍,或设一盘棋局,或置一座简约微亭,松下一卧佛安眠,无不透露出主人的雅致情思。
步入阳光阁,白纱帷幔轻拢于玻璃墙面,横梁构顶,上覆遮阳板。厅堂摆放着一张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圆桌,四周散落农家矮椅。北侧所置茶艺桌椅造型新奇,明黄底色显其富贵之气。台面似由整块原木构设,依据树结原貌修饰出高低回环之态,隆起处酷似峦山伏卧,分层处放置茶水摆件,环抱于斟茶座位。桌前数件明黄树根木雕,根须孔洞宛然,形态各异。引人注目的是主位之椅,由整块树根雕琢而成,根茎须弥、舒张自然,形成扶手与靠背。
阁内三面的门窗均可开启,视野通透。置身于此,可感受清风拂发,可静观浮云变幻,俯瞰众生往来,亦可远眺春山雾霭,颇有古阁新亭的意境。
立于八层顶楼,夏日的轻风带来丝丝微爽,周遭皆为低矮民居,脚下南北大街人潮熙攘,街巷喧闹声隐隐可闻。东南方马路对面那片二十几层高楼,于阳光下泛着浅黄淡红的光晕,远望之下尤为耀眼。小城角落的每一幕平凡景象,都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院南北两侧设长方形花坛,依顶楼镂空外墙而建,抬沿垒阶,辟为种植栽培区。南侧花坛,石菖蒲长叶泛金,麦冬草披针状叶郁郁葱葱,南天竹枝头红艳,黄金榕枝条红嫩、叶片翠黄。各色绿植区形态各异,以星碎白石覆盖分隔。白色基底与青葱绿意相衬,黄蕊吐翠与红叶艳丰相映。高植之下配嶙峋奇石俯底,低草之上竖清硕顽石缀景,色彩层次分明,布局分进清雅。
北侧花坛,则以灰黑碎石为障,分隔绿植区域。肾蕨叶片呈羽状排列,赤楠叶片精巧微卷,绿萝宽大呈卵形叶,米竹纤细成丛,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主人的巧思匠心。
池水经东侧玻璃墙外围水槽,环北向南流淌。北侧水池中,灰黑色峭石、柱立相连,皴纹片状延伸,既有瘦峰绝壁的险峻,又有石硬水秀的灵韵,充满野性自然之美。南侧水池里,水锈石堆砌假山相依相接,岭壑间有台阶栈道环绕,峰顶设有亭台楼榭造型。岭峰幽谧处,数股瀑布跌水而出,绿苔因水而生,呈现出深绿色泽。峰顶宝塔耸立,峰下草屋连舍,水面绿苔凝露,颇具山水写意之韵。
试想:晨窗绮梦时,倚栏遥望,朝霞染天,云似鱼鳞列阵,远山幽林如屏。观晨霭于空中盈盈荡荡,挥袖成风,携幽香暗缕,畅坐于清雅脱俗之境。唯叹落花无意,流水无痕,岁月匆匆而逝。
夏雨淅沥时,临风听雨,推窗见雾,笑观浮云幻化如沧海,细雨迷蒙欲遮眼。看树枝萌发黄芽,小草泯垂细腰,轻风揉碎尘烟,绿荷浸润水泽。望碧水幽幽,在雨滴中泛起浅薄涟漪,亦为生活享受。
暮色降临时,清漓夜寥落天,万家炊烟袅袅起。晚风微凉,月色半开,揽花影入怀,微眯双目,俯身见街灯次第亮起,烧烤熏香长巷,情侣漫步街头------市井烟火升腾,弥漫出祥和温馨气息。
在夜色如水中,沏一壶新茶,斟一杯老酒,以风露为景,借流云寄情,伴星图抒怀。抚云松,缀池水,折花育苗,展宣纸以舒雅意,三四老友把臂畅饮,薄酒浓茶度清欢。为无法回望的流年,为难以预知的明天,为今日的相逢相聚,再饮一杯,醉卧一地清愁,亦是舒意之致。
20250701 随笔 张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