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测量降水量
一、【教材分析】
《测量降水量》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单元第4课的内容。《天气》属于地球系统中“大气运动”中的一部分,大气运动形成了天气和气候现象。《测量降水量》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观察天气。本课从提问学生“降水量如何测量”引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学生交流测量降水量的方法中,引出雨量器的制作及正确使用,同时借助雨量等级标准来判断雨的等级,接着研讨“雨量器制作中的注意事项,思考如何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这两个问题指向学生对雨量器的使用是否已经掌握,同时也指向了学生对这种方法是否能顺利迁移到对其他形式的降水的测量。最后的拓展环节则是本单元的一个中心任务,把课堂的所学延伸到课外去。
二【学情分析】
学习能力方面: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经历后,已经具备了更强的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事物的关注时间还是比较短暂。而且,三年级的孩子对降雨这种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现象的研究保留着较浓的兴趣。这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知识储备方面:在二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天气进行过一些学习和观察,例如二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天气》《不同的季节》。学生对降水量的概念及其测量还是很陌生的,对雨量器也是从未接触,对降雨量等级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探究实践方面: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特别是0刻度的对齐位置较难操作,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的水平高度较难统一,从而导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还知道哪些天气?
2.观看视频:北京暴雨的新闻
3.提问:新闻里说了一件什么事?北京等地区,暴雨造成了洪涝灾害……
4.小结:降水的多少与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降水多了,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降水少了也不行,地球上的动物植物生长都离不开水。
这个降水的多少,我们就叫他降水量。
5.怎样知道降水量的大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测量降水量”(出示课题),降水量是多少,我们怎么测量呢?
(二)、探索
1.明确降雨量等级标准
(1)读降雨量等级表,提问:科学家把降雨量分成哪几个等级?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不同的降水量等级标准是什么?要测量多少时间才能表示降水的情况?(板书:测量单位:毫米(高度)
(2)小结:测量降水量就是要测出24小时究竟下了多少毫米的雨。天上的雨落到地上,很快就渗透到土壤里,那我们应该怎么测量,降水量多少毫米呢?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2.制作简易雨量器
测量降水量,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雨水收集的问题,二是测量的问题。
(1)讨论选择,哪个容器适合收集雨水并能直接量出降水的深度。
(2)小结:我们要选择透明直筒的杯子做雨量器。(贴杯子图,板书:透明、直筒)
(3)讨论:用什么来量出杯子里积水的深度?介绍尺子贴纸的使用。并给测量工具取名为“简易雨量器”。
(4)小组领取材料,制作简易雨量器,各组对照评价标准自评,教师巡视评价。
3.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观看微视频:测量降水量。
(2)明确降水装置的摆放,读数时要平视、记录等注意事项。
(三)、研讨
1.汇报各地区降雨情况
(1)各地区代表汇报数据,教师录入表格中,动态生成柱状图。
(2)提问:如果这是24小时收集的雨水,那这个地区降得是什么雨?
(3)看图,你有什么发现?
(4)其实刚才同学们测量时只用了5分钟,XX地区5分钟下了XX毫米,如果这样的雨连续不断下24小时,能下多少毫米呢,我们来算一下?
(5)如果你是这个地区的区长,你经过多年的测量,发现这个地区每年的七月份经常会有这么大的雨,你在雨季来临前应该怎么做?
2.实际测量降雨量的注意点
(1)提问:如果用我们今天制作的雨量器去测量实际的降雨,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可能会遇见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怎么改进?
(2)出示气象站雨量器的图片,了解气象站的雨量器固定在地面上,摆放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并且还注意防止雨水蒸发。
(四)、拓展
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
四、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雨量器和测量降水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认真制作雨量器和测量降水量,记录数据也比较准确。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制作雨量器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其次,在测量降水量的时候,由于天气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实验的效果。最后,在小组汇报和交流环节,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一是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练习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在选择测量降水量的时间时,可以关注天气预报,尽量选择有降水的天气进行实验。三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我对科学探究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