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有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词语。
一是“地基”。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孩子们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会有更多的孩子出现学业落后和诚信不良的现象。这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知识的地基牢固的保持在记忆里,达到一种终身牢记的程度。
我们常常给家长说,在小学阶段中,知识的累积就像是要去构筑一个牢固的地基。
但是这个地基要有多牢固呢?
这个部分往往是我们没有重点提及的。这种牢固,并不只是说孩子要对知识达到熟练或者是比较熟练的掌握程度,而是要让孩子将我们在小学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达到一种终身记忆的程度。
要达到终身学习的程度,有两个切入点。
第一是要注意孩子们基本的读写能力。因为孩子的读写能力是孩子掌握后续中高年段更难的知识的一种工具,因此我们需要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在他们的记忆还是很灵活敏感的这个时间段去培养孩子的读写能力,让孩子能够善于使用读写的技能,这样孩子才能够逐渐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二个切入点是作业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的性质并只是指作业的趣味性,更多的是要在游戏里鲜明的表现出来,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成分。我通过这样多远的方法,让孩子去巩固和接受知识,才能够让孩子的随意注意,随意识记忆跟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意识休息结合起来。
第二个关键词是“两套教学大纲”。
第一套教学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也就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教材。
第二套大纲则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其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们实际的材料越复杂时,必须保持在记忆里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也就越广阔。
从英语学科出发,现在教给孩子们的典范英语的故事就非常的生动有趣,孩子们从对KIPPER一家人的故事本身的兴趣出发,对于典范英语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和要求也就更多。
并且通过英语的阅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更加高涨,孩子们时常会向我提出很多关于教材和典范的问题,比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的最多的是为什么。当然,受孩子们英语能力的限制,很多孩子还是用中文来向我提出问题,可是这并不影响。因为当孩子对英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欲望也越鲜明,同时他们对英语知识的感受性也会越发的敏锐。因此,即便典范故事的部分内容,对他们的程度来说稍难,我在讲解的时候,孩子们也常常对我所讲的东西给出了一听就明白的反应,我想原因就是如此。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的学生们提出的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也就越深刻。
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够如此--随时保持提问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