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 3-5 岁的孩子如果不能够进行假装,很有可能是某些领域的发展存在缺陷。而顺利进行假装游戏可以给孩子的学习成长带来很大帮助。
一. 帮助孩子提升语言技能和认知能力
大亨之前最喜欢的假装游戏之一——打电话,开始的时候他用遥控板假装手机,后来用勺子、香蕉、积木等,再后来直接用手比划。在这个过程中,他先是只会单纯模仿大人接电话时的问候:“喂,你好。”到后来可以在引导下简单对话,逐渐学会自问自答,编情景故事“我是大亨啊,在家呢,大亨开车呢......”顺其自然地,孩子在假装游戏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认知方面来说,这样的假装游戏也包含了3个认知层次的不断提升:① 对事物本身的认知,比如手机是用来联系他人的工具,用手机可以跟他人通话;②开始抽象出事物的性质,比如手机是长方体、有很多小按钮的,那另外一个有按钮的形状差不多的东西也可以是手机,比如遥控器;③从大脑的记忆中提取相关的事物,联想出那些根本不在面前的东西,比如大亨打电话时假装自己在开车。
所以正如上文所说,孩子能否顺利进行假装游戏,是判断认知是否正常发展的标准之一呢。
二. 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发展同理心
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孩子动不动就哭闹发脾气是最让家长头疼的问题之一了。大一点的孩子你还可以跟他讲道理,但遇上“terrible two”余热未退的孩子,你口水说干也只能换来个发脾气三连:哭嚎、打人、摔东西!
这个时候,如果能正确引导他们在假装游戏中去学习认识情绪、感受情绪,对于帮助他们控制情绪有很大帮助。
我们可以利用“假装游戏”的角色置换功能,帮助孩子建立同理心。
例如孩子在幼儿园经常不守规矩,可在角色扮演中让他扮演权威角色,如老师、园长或者警察等,让他明白在这个角色的情景中,需要去照顾别人。因为孩子在假装情景中,自主性更强,对外界环境的信任感和掌控感也会随之增加,所以孩子能在假装中明白不同角色的责任所在,增强同理心,从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玩假装游戏的孩子有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冲动、情绪、注意力调节等)的原因。
三. 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不做“小霸王”
当孩子进入到角色扮演类假装游戏的时候,他必须站在别人的身份(角度)去思考,克服“自我为中心”,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发展自我意识,理解他人。
同时,假装游戏还能帮助孩子进行规则的学习。想象的情景本身就包含了规则,就是说孩子不可能在没有规则的想象情景中行动。比如说扮演厨师就要遵循客人点餐、口味,扮演医生就要模仿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