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与人交往到时候,常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是对事还是对人
对事不对人,对人不对事往往会被人情羁绊
对事的概念是公平,理性,不偏袒地处理客观事实,是代表理性
对人的概念是看见了对方的存在,浅显点说就是以人为本,考虑对方的感受,是代表感性
本质上说,对事or对人的关系其实就是理性or感性二者的关系
没有感性的理性不是真理性,没有理性的感性不够感染人
黑洞的语言焦点放在了负面的地方,发光体的语言焦点放在了正面的地方,黑洞只对事不对人,发光体先对人再对事。
单纯地对事不对人会显得冷血无情,单纯地对人不对事往往会被人情羁绊
这都是不合理的
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意识到我们的处理是要对人多一些呢,还是对事多一些呢?
我们可以做到小事对人多一些,大事对事多一些
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圆通地处理事情,
即要对事,也要对人,二者缺一不可
但我们要注意先后顺序
1.赞美别人,我们要从事到人。
赞美人时,我们要由事到人,先找到对方做的一件事或者一个行为,进而推断他的一个特质,这样的赞美更让人温暖
赞美别人时,要赞美别人的努力和成就
作家毕淑敏女士曾讲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女学者受邀到北欧一个教授家中做客,到教授家里后,教授5岁的小女儿满脸笑容地来打招呼,这位女学者见这孩子满头金发,极其美丽,情不自禁地夸奖道:“你长得好漂亮,好可爱啊!”很平常的一句话,教授听到后却一下黑了脸,她等女儿离开后,严肃地对女学者说:“你知道吗,你刚才的夸奖会害了我女儿。你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孩子很小,不会分辨,由此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她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进入了误区。”这位女学者被教授的教育理念深深震撼了,她连连道歉,这时,教授说:“你还有机会弥补。一会儿离开时,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2.批评别人,我们要从人到事。
批评别人时,我们要做到从人到事,先肯定特质,再矫正行为
孩子考试不及格,我们批评孩子:“你这次考试又不合格,真是一个笨蛋。”这样“从事到人”的批评会摧毁一个人,孩子会真的就认定自己是个笨蛋。如何反过来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爸爸心目中你一直都是个聪明的孩子。”先肯定孩子“人”的特质,然后说:“可是这次考试为什么又不合格?你最近是不是偷懒了?还是说你最近遇到了什么事?”这样就事论事,无论你的态度多么严厉,孩子都会觉得你是为他好,并且他有自信,自己未来能变好。
综艺节目《奇葩说》曾经对“对事不对人”展开了讨论,主持人马东说:“人在事先,是人的本能。事在人先,是人的本事!当我们去讨论人和事的时候,这一点就是人在事中。”人们常说事在人为,很多时候人和事都是无法分开的。人与人之间产生接触才会发生事,而事又会反过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厘清了人和事的先后关系,我们将这些技巧内化在我们的言行中,我们就能由黑洞转化成发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