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欺凌的游戏》有感

2025年第44本以柔克刚的智慧:《破解欺凌的游戏》

菲利普·阿伊姆博士在《破解欺凌的游戏》中提出的“傻瓜游戏”训练法,颠覆了传统对抗式反欺凌思维。其核心在于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心理韧性,用非暴力沟通打破欺凌者的预期。书中两个经典案例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的实践效果:

案例一:约瑟夫的“以认同化解嘲讽”

约瑟夫因家境贫寒常被嘲笑衣着“穷酸”。在练习“傻瓜游戏”后,他面对挑衅时不再退缩或愤怒,而是坦然承认事实并反向称赞对方:

欺凌者:“你又穿得这么穷酸!”

约瑟夫:“啊,你这样觉得?”

欺凌者:“太丑了!地摊货!”

约瑟夫:“嗯,我爸妈确实比你爸妈穷……不过我很喜欢你的毛衣,在哪里买的?”

欺凌者(愣住):“你绝对买不起!”

约瑟夫:“哦,我就是觉得好看,真好看。”

策略解析:约瑟夫通过提问引发对话转向,用真诚认同(称赞毛衣)制造认知失调,使欺凌者无法获得预期的羞辱快感。这种“去情绪化回应”剥离了语言的伤害性,将攻击转化为无意义的闲谈。

案例二:塞巴斯蒂安的“以自嘲破解取乐”

残疾少年塞巴斯蒂安长期被嘲笑拄拐行走。一次欺凌者挑衅:“你不介意我嘲笑你吗?”他平静回应:

“我当然希望你不要这么做,但算了,我不能禁止你说话。如果你觉得好笑,可以继续。”

欺凌者闻言立即停止——因塞巴斯蒂安的从容展现了人格尊严的不可撼动。他未陷入“受害者-施害者”的对抗框架,而是以旁观者姿态将嘲笑定义为“他人的娱乐选择”,剥夺了欺凌行为的权力掌控感。

案例三:发型嘲笑中的“幽默反击”

书中另一案例中,学生A讥讽B的发型:“你这发型太丑了!”B夸张回应:“我自己剪的!剪坏了吗?”现场同学哄堂大笑,反而让A的嘲笑失去效力。自嘲式幽默将攻击转化为集体笑料,既化解尴尬又反衬欺凌者的刻薄。

案例背后的三重反欺凌逻辑

1. 剥离语言的情绪毒性

书中强调:“我们可以超越语言对情绪的影响,下决心让那些话无法伤害我们。” 案例中的回应均将侮辱性语言事实化(如承认家境)、中性化(如讨论毛衣购买地),切断语言与痛苦的情感联结。

2. 制造施害者的“动力真空”

欺凌依赖“施害-受害”的互动闭环。当受害者拒绝扮演“受伤角色”,反而认同或调侃攻击时,欺凌行为因失去反馈而失效,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

3. 重构人格力量叙事

罗斯福夫人的箴言贯穿全书:“这世上没人能伤害你,除非你同意!” 案例中的孩子通过训练,从“被动承受者”转变为情绪主权掌控者,印证了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在稳定性。

游戏化训练的普适价值

这些案例不仅适用于校园,更为职场冷暴力、网络攻击等提供了应对范式:

成人应用:面对同事贬低,可回应:“你的观察挺有趣,不过这个方案的数据部分需要再核对吗?”——以专业议题转移人身攻击。

“破解游戏”到生存哲学

阿伊姆的方法本质是一场关于尊严的心理革命:当一个人不再将自我价值绑定于他人评价,欺凌便失去着力点。书中的孩子们用实践告诉我们——温柔不是软弱,从容恰是最锋利的铠甲。这种超越对抗的智慧,或许正是破解一切人际暴力的终极密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破解欺凌的游戏》中有一个案例,很有代表性。有一个叫约瑟夫的男孩,因为穿得不好,每天上学都受到其他人的欺负,大家都...
    三平999阅读 129评论 0 6
  • 早上听了一本挺实用的书《破解欺凌的游戏》。听名字感觉是给家长指导孩子们用的,因为校园欺凌确实存在,并且时不时看到的...
    Ivygz阅读 135评论 0 3
  • 欺凌是能危害人们身心却没有构成犯罪的重复性“小攻击”。我们身边或通过短视频经常看到有孩子或成年人受到或大或小的欺凌...
    三平999阅读 602评论 1 13
  • 上周读了一本书,《破解欺凌的游戏》,作者是法国人菲利普·阿依姆,他是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心里治疗师。这本书是告诉我们...
    0707_46da阅读 251评论 0 16
  • 2025.1.9. NO. 3 走出欺凌困境,增强心理韧性 一、正确认识欺凌 (一)欺凌的定义 欺凌是一种重复发生...
    椰岛晓露阅读 470评论 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