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4本以柔克刚的智慧:《破解欺凌的游戏》
菲利普·阿伊姆博士在《破解欺凌的游戏》中提出的“傻瓜游戏”训练法,颠覆了传统对抗式反欺凌思维。其核心在于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心理韧性,用非暴力沟通打破欺凌者的预期。书中两个经典案例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的实践效果:
案例一:约瑟夫的“以认同化解嘲讽”
约瑟夫因家境贫寒常被嘲笑衣着“穷酸”。在练习“傻瓜游戏”后,他面对挑衅时不再退缩或愤怒,而是坦然承认事实并反向称赞对方:
欺凌者:“你又穿得这么穷酸!”
约瑟夫:“啊,你这样觉得?”
欺凌者:“太丑了!地摊货!”
约瑟夫:“嗯,我爸妈确实比你爸妈穷……不过我很喜欢你的毛衣,在哪里买的?”
欺凌者(愣住):“你绝对买不起!”
约瑟夫:“哦,我就是觉得好看,真好看。”
策略解析:约瑟夫通过提问引发对话转向,用真诚认同(称赞毛衣)制造认知失调,使欺凌者无法获得预期的羞辱快感。这种“去情绪化回应”剥离了语言的伤害性,将攻击转化为无意义的闲谈。
案例二:塞巴斯蒂安的“以自嘲破解取乐”
残疾少年塞巴斯蒂安长期被嘲笑拄拐行走。一次欺凌者挑衅:“你不介意我嘲笑你吗?”他平静回应:
“我当然希望你不要这么做,但算了,我不能禁止你说话。如果你觉得好笑,可以继续。”
欺凌者闻言立即停止——因塞巴斯蒂安的从容展现了人格尊严的不可撼动。他未陷入“受害者-施害者”的对抗框架,而是以旁观者姿态将嘲笑定义为“他人的娱乐选择”,剥夺了欺凌行为的权力掌控感。
案例三:发型嘲笑中的“幽默反击”
书中另一案例中,学生A讥讽B的发型:“你这发型太丑了!”B夸张回应:“我自己剪的!剪坏了吗?”现场同学哄堂大笑,反而让A的嘲笑失去效力。自嘲式幽默将攻击转化为集体笑料,既化解尴尬又反衬欺凌者的刻薄。
案例背后的三重反欺凌逻辑
1. 剥离语言的情绪毒性
书中强调:“我们可以超越语言对情绪的影响,下决心让那些话无法伤害我们。” 案例中的回应均将侮辱性语言事实化(如承认家境)、中性化(如讨论毛衣购买地),切断语言与痛苦的情感联结。
2. 制造施害者的“动力真空”
欺凌依赖“施害-受害”的互动闭环。当受害者拒绝扮演“受伤角色”,反而认同或调侃攻击时,欺凌行为因失去反馈而失效,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
3. 重构人格力量叙事
罗斯福夫人的箴言贯穿全书:“这世上没人能伤害你,除非你同意!” 案例中的孩子通过训练,从“被动承受者”转变为情绪主权掌控者,印证了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在稳定性。
游戏化训练的普适价值
这些案例不仅适用于校园,更为职场冷暴力、网络攻击等提供了应对范式:
成人应用:面对同事贬低,可回应:“你的观察挺有趣,不过这个方案的数据部分需要再核对吗?”——以专业议题转移人身攻击。
“破解游戏”到生存哲学
阿伊姆的方法本质是一场关于尊严的心理革命:当一个人不再将自我价值绑定于他人评价,欺凌便失去着力点。书中的孩子们用实践告诉我们——温柔不是软弱,从容恰是最锋利的铠甲。这种超越对抗的智慧,或许正是破解一切人际暴力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