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金惟纯先生的那本《人生只有一件事》虽说纸质书没有淘来,樊登老师和金先生的对谈录我可是反复听了5遍,还嫌不解渴,觉得金先生的人生智慧和书中的精华,我了解的还不及万分之一。
在那本书里,金先生反复提醒我们,人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把自己活好。如何才能活好自己的一生?说难很难,实则也简单——
生活中学做减法,活得更通透些;记得觉察和反省自我,记住接纳自己的不足。
众生皆苦。
这苦之根源就在于上边这四句话:压根不知道→知道了却做不到→做到了却不能长处期间。
念叨着念叨着,金先生的又一本书来了,《人生总会有答案》,跟《傅雷家书》有点相似,也是亲子之间的书信往来汇总出的人生智慧,或者叫葵花宝典。
如今已听到第3遍了,还觉得雪泥鸿爪一般,印象不深刻,除了画思维导图之外,还得及时做记录,以备后期不断反刍,什么时候把金先生的人生智慧、教育格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算得上真正学有所得吧。
一,人生得有爱
爱是世间最美的语言。
爱是创造一切的法宝,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利器。
金先生在他的书里有一个名词叫“爱的流淌”,很形象。
如今,亲子教育是让万千众生纠结又放不下的bug,金先生根据自己70来年的人生阅历以及和两个女儿的亲子相处中,给出大家几点“教育葵花宝典”——
1.无条件的爱,2.告诉孩子不厉害也无妨,3.尊重孩子的感受。
无条件的爱,说着容易,做到却很难。我们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打着爱的旗号,给了孩子许多附加性的要求。比如总希望孩子实现自己当年未尽的梦想,让孩子成为班级、单位、邻里中最厉害的一个……
其实,孩子不需要被恶意的批评,最多只需给出善意的提醒,甚至不要轻易的给孩子提建议,因为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倾听,不是板着面孔的教导,不是一脸嫌弃的建议。
为人父母就像做园丁,要尽心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带着一颗好奇心和敬畏心,静待那颗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保持全过程的欣赏,在过程中记得曾经的付出,记得温情陪伴,剩下的,就是见证生命的奇迹、生命的神秘。
二,活好自己
人在世上走一遭,面临的无非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
后两件事我们都无法掌控,唯有活好自己可由自己说了算。
遗憾的,是芸芸众生,往往参不透勘不破,总在另外两件事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了、耗干了自己。
着实划不来。
金先生说人的更高的境界是没有“剧本”(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就是提前给自己设限,制定“天花板”),认为人应该活得像一朵白云,风吹到哪儿就到哪儿,活出完全的空性,活出一种完全臣服的状态,就是中国先贤圣者叫作“天人合一”的状态——老天给你带来什么事情,你就用自己最佳的状态回应。
所以做人最高效能状态是没有想法,处在当下的空性。
不用纠结有没有规划,做到专注当下,享受做事的过程,挖掘深层的兴趣,多问自己“我是谁”,活出原本的自己,然后静待一切,悦纳生命中出现的各种不如意,慢慢的,活出完整的一生。
当然,这类人已经穿越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又超越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进入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物我两忘境界。
老子,孔子,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先贤就是榜样。
有计划的状态是其次,比如,有些人境界比较好,有目标,但同时能够享受旅程,这是非常厉害的。
我们身边各个领域、不同赛道的牛人、大咖,就是个种楷模。
大部分人有目标,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总觉得在受苦,达到目标以后却焦虑;再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又受苦,达到目标后又开始焦虑。于是,就陷入了“得到了怕失去,在过程中怕无法完成,一直生活在焦虑中”的窠臼中不自知或爬不出来。
这就叫患得患失。
卡尔·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能成为你的意识时,那就是你的命运。
读这本书,最击中灵魂的就是金先生谈什么是教育?好的教育就是一个活好的人,让人家愿意跟他在一起,愿意跟他一样,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这里的教育不只是教孩子,也包括在工作中做自己、与他人相处。
金句1.要跟着心走,做你喜欢的事,做你擅长的事
那什么事是你擅长的?
觉得做某件事的时候就应该是这样做,别人还觉得你做得很棒,那这件事就是你的特长。
这句话对于目前状态的我来说无疑与雪中送炭。因为我陷入了一种迷茫焦虑、不知何去何从的盲从中,很不得劲。
此时就在一刹那,被一句话击中了,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开悟了!!
在事业上做别人需要的事。要知道自己身上的某种能力跟别人不一样,能辨识出这种能力,找到这能力跟别人的需要中交集点,自信就可以从这里生长出来,也就是你我的安身立命之处。
不管年龄几何,职业是啥,要想活好,活出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就要找到别人需要的东西和我自己能力的交集,站在那个位置上,你我的事业就没问题了。
这话需要多读、多悟!
金句2.不必焦虑,做对别人有用的事
时时刻刻做好自己当下能做的事,做事之前认真考虑自己做的这件事是不是对别人有帮助,有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找到这样的事儿,沉浸式的投入,作出成绩,做到心流状态,这就是做事业。
有了把事情做好的状态,就能透过事炼到心——透过自己做事情的态度,使得这件事情变得更有趣。
这不就是一种修行么。
3.捋清关系
要想把孩子教育好,要想与他人相处关系融洽,就要捋好角色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只有两件事,一是别人想不想跟你在一起?二别人想不想跟你一样。
如果孩子有了“想跟你在一起,想跟你一样”的念头,那不论你说啥他就会听得进去并马上去做,他会整日的围在你的身边跟着你去做,他一旦遇到了困扰或问题,第一时间就会找你来倾吐。
大人没活好,孩子没法教;活好了压根不用教。
用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那句话来说,“教育之道,爱与榜样。榜样就是一切,榜样就是活好”。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现你是谁,然后活出你原来该有的样子,这是人生唯一的一件事,其他事不重要。
4.意义是活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人生有三大焦虑:对死亡的焦虑,意义感的焦虑和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焦虑。
因为有意义焦虑,就会一直想要去寻求意义。其实,对意义的寻求背后是恐惧。是焦虑。
当你处于恐惧和焦虑的时候,你才会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如果你活得很好,每天都高兴,活在当下,哪有时间去管什么意义不意义呢?
因此,寻找意义感不是beng而是doing。
寻找意义感是你对内用心、认真地去探索,享受内在的旅程,让你充满了各种惊喜,并因此成长;对外,你跟人有各种的连接、交流,跟他们产生共振,产生共振中影响了别人,对别人产生了意义,帮助了别人。人有意义感的时候就不会产生意义焦虑——意义是活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人生苦短,若一味的焦虑,时间就白白的流逝。有这个功夫不如好好做事、好好读书,慢慢地做着做着,就会发现意义焦虑没有了,人生反而有意义了。
杨绛先生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