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则分享,其中写到:
“昨天南山半马状态不好,心率没起来,步频也没起来,到后面还挺累,平时偷懒不拉速度,心肺起不来。
还有6天深马,赶紧刺激一下,就这个配速跑了,3个半小时就好。”
读到一则分享,其中写到:
“从小没上学那会儿,最盼着骑在爸爸脖颈上逛庙会。粗浅的记忆中有那么几次。
那时的庙会都在傍年靠节时,从市府转盘往南到烈士山正门以北百十来米长的马路上。
头一回跟爸爸逛庙会那年,我也就四、五岁。记得没等进庙会呢,爸爸已经把我架脖颈上,两只大手攥着我的两只小手逗我,有尿吱一声别尿他脖子上。
没等走到庙会里面呢,我都被“咚咚”震天的敲锣打鼓、“呜啊”刺耳的喇叭声震酥了,便挣脱了爸爸的手反过来紧紧抓住他的两个大拇哥。
“害怕啦?”“不害怕,你看他们多厉害!”一边回答爸爸,一边看着腿上绑着长棍子的人,在马路上翻跟头,爸爸告诉我那是踩高跷。骑在爸爸脖颈上,看啥都不受憋,那么多人聚在一起的庙会虽然看不明白也觉得庙会真好玩。
卖东西的太多了,一摊一摊的挨着,卖灶糖、水果、糕点、瓜子毛磕、吹糖人、变戏法的跟逛庙会的人们都在两边,中间这块儿都是一伙一伙花枝招展扭秧歌、踩高跷的人们,爸爸驮着我在他们中间人转来转去,碰到他爱看的就停下来,我爱看的就喊他站一会儿……
“爱吃什么告诉爸?”光顾看了,顾不上吃了“爱吃灶糖、糖葫芦。”这会儿我才想到了吃点啥。从爸爸脖子上下来,又发现了最爱吃的“山药”爸爸说吃完糖葫芦再买“山药”。
这回爸爸拉着我的手,转到路边的一堆人那儿,抱起我来看变戏法。这也没啥好看的呀,心里嘟囔着,可马上就被吸引过去了。变戏法的是个老头,他拿着木棒敲打着铺在地上的一块紫红色方布,然后就一点一点拔出一个小碗来,可把我惊着了!“还看吗?”爸爸问我,“看”!
也不知道逛了多长时间,有点知道饿了。爸爸一手拎着装满好吃的黑兜子,一手领着我走离开了庙会。
“下回啥时候逛庙会?”“有庙会就领你来”爸爸回答着一步一回头的我。
后记:上小学前,从没跟爸妈去过公园、看过电影,只是我跟爸爸逛了几次庙会,妈妈都没去。记忆中,每个节假日和星期天,洗衣服、打扫卫生、做饭等家务活几乎都是妈妈来做,感觉她比上班还累。爸爸则把大多数休息时间放在厂子里、放到工作上。”
读到一则分享,其中写到:
“父亲85岁了
不喜我做的饭菜
也不喜母亲做的
一日三餐
吃上他做的饭菜
是儿子的幸福
他也满足”
读到一则分享,其中写到:
“感谢蒋哥,希望自己也不断修为,谨记如下:
1. 还是大道,大道不明,就不要在具体的事上说,你要先想明白,大道:要幸福就不能对抗,不管谁对谁错,只要是对抗就不行。
2.要提高修为, 站高了,一切都是小事, 这个我不具体给你说,当你把什么事都看小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生活中真正值得计较的东西很少,你细细想想身边的那些普通人,如果都象你们好样计较,怎么活?你们的经济已经很不错了,却在两人关系上搞成这个样子,是不是显得很LOW?当你细想一下,感觉自己很幼稚的时候,可能真的心就在变了。
3.生活中,无论是哪一方,都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指经济与人格两方面,现在这个社会, 每个人都不易,试图向任何一方面索取,都可能有大问题,你细想想,如果你们不是彼此,想让对方,这样那样的,而是有自己的健康的工作,生活节奏,哪会有那么多事?是不是?
4.规划好生活,周末运动。”
问候一下,就像拉开一出戏的幕布。
她:精神活动太丰富,也可能是太闲了,总是出现问题。
我:精力旺盛。
她:也有可能
她:也有可能关系中的一些事情没想明白
她:太过于我执
我:任何两个人,都有合适的距离,让彼此觉到舒适,这个间距是动态的,要用心去把握的,那个过程是每天每时都在发生的,所谓修行,所谓认识你自己。
她:嗯,我们各执己见
她:互不相让
我:呵呵,两个人像通过一根绳子牵着,再近一点是牵手,再远一点是把绳子放了。
她:随便他吧,反正我怎么样都可以,放弃婚姻对我而言其实更容易,不过都是他开口放弃。
她:我现在娃送过去了
她:给不给钱,看我自己的心意,对吧。他还总是一沟通不了就离婚,我其实无所谓。离婚我还少花点钱
她:我自己目前在上海
她:哈哈哈
她:我觉得我适合上海
她:在上海是完全做我自己,让我心安
我:作为律师,你可以试作起草一个一页字的战略合作协议。让大家有个基本准则。
她:在新加坡,我很割裂,又是妻子,又是妈妈,又要工作,又要家务,我其实真的不喜欢过去
她:没用的
她:以前很早就约定了一些事情,结果都没做到。说什么时候买房啥的,都要看他心情的
我:在上海是完全做我自己,让我心安~~~是啦,你自己觉得心安,是你最好的选择。
她:还要督促小孩学习,辅导学习
她:是的啊
她:现在小孩是过渡期,我可以多陪陪,我心不在那里的,那里不是我的地盘
我:现在小孩是过渡期,我可以多陪陪,我心不在那里的,那里不是我的地盘——这个意思表明的同时,你最好列出一个时间段的设想,否则请问:过渡期是多久?或许你以为是三个月,我以为是十年。
她:我以为是1-2个月
她:十年没那么夸张
她:他自己爸爸也在那里
她:本来他说他出去是为了他娃
她:就让他承担起爸爸的光荣职责
我:你能做的,是尽可能清晰地写出你的边界来,让人家知道你的篱笆在哪,知道什么是可以指靠,什么是不能指靠的。
她:人家又不在意的,我已经说了很多次
我:写下吧,关键是你自己在意。有言在先,然后去做。
我:你要是那么在乎他的在意,就是你自己的问题啦。
她:嗯,也是一种办法
她:我其实觉得,那么多年,我通过自己的抗争,貌似也有些改变他。但感觉还是挺累
她:只能说我自己更要修为,通过我的正能量引导他们两个。感觉带着两个孩子。。。
她:我要没事,家庭就没事
她:我要有点情绪不对,这个家就开始鸡飞狗跳,确实很多时候我发现是我的问题。
她:他们都希望我是神一样
她:天天对着他们和颜悦色
她:本来这么大的变化,我怎么能一点情绪都没呢。再加上很多人和事都不省心
我:写吧,下了来你想看到的这个家的模样。就当是送给正在长大的儿子的礼物。人的心思是总在变的,变了的时候,就又写一封信。就算是自己和自己在的这个家的协议。
她:嗯嗯,也是
她:那么多精神内耗,可以多通过写信的方式来表达
我:写下来,比说出来,好很多。可以共享,可以查看,可以让自己思考清晰,情绪稳定。
她:嗯嗯
她:先写下来
我:你写的,收件人都设想是儿子。
她:这样也是一种倾诉
她:我就一股脑地全部啪啪啪地训斥某人来
我:抱怨,写下来,既伤不到他人,也让自己得到疏解。
她:在读书的时候,经常用书信的方式和家人交流
她:弟弟妹妹,爸爸
她:所以感情都还好
她:也是,挺好的一个方式,谢谢你
她:我感觉自己好幸运
她:总是有那么多人帮助自己
她:所以我必须要改变自我
她:要幸福的生活,不要老是给你们那么多的情感纠葛
我:写,可以把自己和自己抽离开来,也就是让自己有机会站在第三人的角度,看待自己身在其中的一切。写吧。
她:嗯嗯
她:写加上跑
她:写了后再用英文写
我:(鼓掌)
她:希望有执行力吧
她: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她:却天天在那里内耗
一夜过后,读到了她新写的文字:
“变与不变
一晃,来魔都将近15年,这15年间就这一份工作做到现在,没挪过窝,也没换过地,除了前面所被并到现在的所。熬走了两个老板,也走了两个助理。如此按规矩办事的A型天蝎,一切都规规整整,按部就班,一切都在掌控之内,虽没有太多规划,但即便被推动着前行,也算是在前进。工作虽累,但也守的云开见日出,更多的是感恩生活更厚重的馈赠。感恩这份坚守,感谢这份坚韧,让自己超脱俗事,去追求自我。然而,生命却让自己遇上天马行空,自由不羁。这些年,看着他折腾不已,从上海到杭州再到新加坡。如果换一种局外人的眼光,规矩和自由这样的搭配也不失一种协调,然而,真正落到生活,也只有局中人才能理解这份心灵的震荡,不安与只能求助于自己。人生啊,原本总喜欢寄托于未来,总以为现在那么辛苦,将来是不是可以稍微轻松一些,谁知道人生本苦啊,哪里又能有喘息的时机。十几年的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终于觉得自己可以从容面对,终于觉得自己可以稍微放松一下,结果,他一定要出海环游世界。委屈,不甘,辛苦地支撑,全年无休地工作带娃,好不容易又习惯这种生活,结果又要面临送娃出境,两边奔波的双城生活。感觉就要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母亲,妻子,职业及作为要给人发工资的小个体户,感觉这一切就要吞噬了自己。炎热的天气,不由自主的烦躁,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每天即便不发生什么事情,身体的火就可以自燃。终于回来了,回到让我心安的家,清冷的空气,让自己的脑子顿时清醒,感觉自己一步步恢复过来。或许,可以让自己适当跳开,让自己以局外人的方式看这一切。变化是绝对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包括自己,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不变却是相对的,比如对待变化要持一份开放的心态,比如自己的生活简单规律。反过头来观望,这样的生活也只能算是自己求仁得仁的结果罢了,是自己选择了远方,是自己选择了市场,是自己选择了自由,也只能风雨兼程地奔跑,也只能自己承受与消化这些不确定性和变化。或许换一种心态,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人啊,还是要多打开自己的心窗,窗外或许清风明月,窗外或许星光璀璨。从来没有人阻挡太阳的光芒,除了你自己。”
给她留言:你可以的,走过去,不要跑。
加上一句:修订一下:走过去,不用跑。我很喜欢这个口号。
------
夜晚,
月亮挂在某处,
勾头在走,
思绪从最后
给她的鼓掌那里
开始延展。
想到了:
办法总比问题多,因为
她分明地显现
在想方设法
越过眼前的障碍。
只要是抱了这样的态度,
她总能找到一条
适合她的路径。
她说要
写加上跑,
这让我想起
那句口号:
走过去,不用跑。
这一点,是我这时
还觉到,有必要说给她听的。
走,是一种日常,
就像她一次又一次的
激励她自己的文字,或许,
还有一句,
我可以说给她听的:
自我激励是要
在每一天去做的,就像
那些有信仰的人,
在每一天
祈祷。
听到
一句话:
先前,就是因为
太急,所以现在是
忙中出错。
应该是
这听来的
让我由她说的跑,
联想到那
走过去的吧?
昨天,他还在感叹
这次的半马
跑得不如自己所愿。
一夜过后,他又
跑了一个,并列为接下
自己设定的目标。
是啦,这一切的一切
于他身上体现出的,
正是那
我想着她日后
会明了的:
走过去,不用跑。
一辆房车
停在那块,
我说我看到了
一对母女,
我说以后
你也带爸爸妈妈
这样去走四方,在
你和我
从它身边走过。
后来,
我又见到了那妈妈
后来,
我又见到了那妈妈
坐在门下,吃着东西,
面前站着一位,想来
就是那爸爸。
有一句
前些天,才在书上读到:
时间就是死亡。
它,掀翻了我先前
习以为常的那:
时间就是XX,
一种,是往前急匆匆
跑去的样子,
一种,是往前从容
走去的样子。
应该就是这样吧,
人生的基调?
走过去,不用跑。
---2023年11月28日
===
(以前写的文字,在20220802的这个早上,想起来要以卷积的方式与新的文字交织在一起。过往随文的附图,就不去管它了,去掉好啦。对于自己而言,最有味道的,始终是文字。一天一篇吧,读一遍,修订下错别字(若见到)。)
拂拭尘埃(三三三) 2021.05.24
早上,下起了雨。操场上开始骚动起来,在雨有零星落下的时候。那位个高的体育老师--我挺熟悉他的,几乎每天见他带同学们训练篮球--走上前去,拉起话筒,开始有条不紊地指挥,先是二年级和六年级的退场;雨越加地大,他说出的退场的年级更多。你们班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不见了,我也转身撤退。
走出一些,回过头来,看向操场里面,静静地看一眼,留下一个印记。这雨下得似乎很是时候,这雨下得似乎很合气氛。不同于往日,这次的升旗仪式增添了两个环节,其一是上周就宣布了的,有幼儿园的小孩会来到操场,和你们一起参加升旗仪式,一起迎接即将到来的六一,你们的昨天似她们的今天。
其另一是昨天才宣布的,增加一个纪念仪式,为刚刚过世的两位科学家。你们还没出来的时候,我就已经看到那些小孩了,我就已经看到你们校长和那些小孩在一起。这一切于那些小孩当然是懵懵懂懂的,于你们校长则很清楚:这些小孩,未来会是这个学校的新生;这些小孩,未来就是他们自己的学生。
我不记得你那时候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的情景,应该是我没有到场观摩吧。只是看着那些小孩,忍不住回头思索你那个时候的样子,然后会轻轻地摇摇头,仿佛那已是久远的、无从忆起的年代。我有些好奇:那些小孩,看着你们踏步出来的时候,会在想些什么?同样,你们见到她们站那,会在想些什么?
她们和你们,一起在操场上,一起面对着主席台,仰首看着那国旗升起。她们和你们,一起在操场上,一起面对主席台,一起听着那首你们的校歌。她们和你们,一起在操场上,一起面向主席台,一起听那位学生代表,站在台上的演讲,对于那两位刚刚去世的科学家的悼念。那女孩的声音很大吐词很清晰。
我觉得她的表现非常棒。当到最后,她说默哀的时候,她勾下头去,静静地站立在那,有那么好长一段时间,台下有一些同学在为她鼓掌。我也想的,只是我知道这时候并不适合鼓掌,我的鼓掌在心中。她又抬起头来,用坚定和缓的语气,说出最后几个字作为结语,为这突如其来的另个环节画上惊叹号。
我很感谢她的演讲。与你们相邻的那所中学,稍前也有这样一个环节的,我听到的是一个大人的声音,听来是那么的生硬,倒不如播放新闻的广播。你们的这个不同,也许是那个女孩的嗓音好,更大可能是那配乐好。老实说,在她刚开始演讲的时候,在那配乐才响起短暂一会,我觉到了音乐的直击人心。
我甚至觉得那音乐声太大,淹没了她的嗓音。但我承认,那音乐有些熟悉,有些钻入心底,只那么一下子,在一段似曾相似的旋律出现后,我的眼睛里忍不住噙满泪水。眼前,有一个班主任老师从前往后地走在她们班级的队伍中,我注意到她的脸上像我一样动容。看向别处,似乎满世界都在一片忧郁中。
为这个环节,你们也有节目的。本来就有口琴表演的,为了与那些小弟弟小妹妹一起,只是临时有所改变。二到四年级的同学不用吹口琴了,五和六年级吹的曲子做了调整。你们用口琴吹了一曲送别,她们用陶笛吹了一曲送别。这首曲子我是够熟悉的,在我们还没出门的时候,用嘴巴走调地哼唱给你听。
你们吹得很好,应该说是很动听。但是,让我魂动的还是那首配乐里的大提琴曲。我想找出它来,再听听。我想忆起它的名字。我记得它的名字好像叫:逝。站在那里,在屏幕上找,没有找到。换一下,键入:大提琴,我看到后面跟了一个词:殇。应该就是它啦。雨下来,将原本有的一些联欢节目淋掉了。
如是,正好。回到家,坐到大屏幕前,找到大提琴曲殇,听一听。正是。听着还是会觉到那么凄婉,但已经不会像先前站在栅栏墙边上才听到时那样,忍不住要掉泪。那强烈的刺激,就像芥辣,根本不由自主。走在回家的路上,或是雨最大的时候,一面想着这首令自己动容的曲子,一面想着这纪念活动。
你们所纪念的这两位爷爷,两位科学家,他们所从事的都和人本身相关,一个涉及到粮食,与人们的营养有关;一个涉及到医疗,与人们的健康有关。他们所从事的,他们毕生所追寻的,很可以作为你们的榜样,真正的榜样。只要是人在的地方,只要是人活在这世上,像他们那样去做点什么总是有益的。
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仪式,能够在你们这些孩子的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能否播下一颗服务于社会的种子。我至少觉到,这样的一个仪式,是好的,是恰切的。去年吧,有一个叔叔的儿子考取了大学,他报了医学,没有如他爸爸预期的去学信息技术,他爸爸说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为他这选择竖大拇哥。
早上,我看到一个同学分享出来的大学毕业的纪念活动。我点进去看了,因为这活动肯定跟他贴身相关。转了一圈,见到了一个名字,猜是他小孩,名字是女孩的,那就是他女儿啦。和他确认一下,收到了回音:是,孩子大了,人就老了。读到时,生一番感慨:倒是没有觉到老了,是有觉得你一天一天大了。完成于2021年0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