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来讨论一个时下的生活方式,和这两天聊的城市话题有对应关系,就是露营。
在上个月的五一假期里,我的一个朋友找我和他去露营,被我婉言谢绝了,隔了一个周末他又找我,被我严词拒绝了。我拒绝的理由是:你新添的这个爱好是因为露营突然“火”起来了。我知道你可是没有什么户外经验的,半夜下起雷雨来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当然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可以当你的紧急联系人,但是我不打算和你一起到野外去面对紧急情况。
再说野外有什么好的?人们有机会选择性地歌颂自然的优美,无视自然的残酷,那是因为我们建立了社会和城市,好不容易才获得了脚下这块立足之地。你觉得这块地便宜吗?我何苦每个月为了一小片屋顶还钱给银行,然后又跑到没有屋顶的地方去睡觉呢?
不过,他回来以后的一番话打动了我。他说,夜里在帐篷中醒来,发现天空格外低垂,密密匝匝的星星触手可及,上一次见到还是小时候,几十年过去了,好像只有星空没有变,只是自己没有抬头看过。
这也让我打算认真收集一下:露营爱好者没事儿就往野外跑,他们的理由到底是什么?
在一份商业研究报告里,北美最大的连锁露营地经营机构KOA的总裁认为,他们顾客的首要需求是社交性的。人在外出旅游住酒店的时候,是不会在大堂里和其他旅客攀谈的,但是他们在帐篷营地,就会在傍晚很自然地到别人那里去串门,凑在一起喝啤酒,谈论远足、钓鱼和户外装备问题。他们认为露营地的本质就应该是一个交流场所,比较理想的野营营地是6个左右的帐篷依靠在一起,中间设置集体用餐区和公用的火炉,晚间的篝火就是社区的核心区域。
一个房车经销协会的负责人也有这个结论:在城市里,你会主动把自己从人群里孤立开,甚至不会和隔壁住了几年的邻居说话,也不愿意和同事多交流。但是人一旦开着车进了房车营地,立刻就会变得轻松,主动地去和附近安营扎寨的人打招呼,自然地彼此帮助和交换物资,很容易就结交到几个新朋友。因为在这里,没人在意你的身份,大家都是萍水相逢,有相同爱好的人。
这些露营和户外产品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千禧一代”的年轻人。他们的感觉是:社交媒体上的交互是空虚的,在野外使用工具、器物,接触到的自然环境则是真实的,在露营中和朋友们建立的亲近感,好像能让人重新获得了寻找快乐的能力。
尤其是在疫情让人的交往极度收缩的时代,这个理由就显得很宝贵了。我在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的书里读到过,大城市里的居民显得冷漠,回避和身边的人交流,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如果把一群动物关在狭小的空间里,那么密集的距离就会让它们的精神承受巨大刺激,彼此之间的侵害行为会明显增多。人的心理反应就更深了一层,每天遇到太多的人和太多的关系,要处理太多的任务进程,就只能对外部刺激进行筛选,只去关注和自己有关的事儿,如果还是承受不了,那就只能精神崩溃或者抑郁了。这个时候,像放归动物一样前往自然,在放松的状态下体验简单的人际关系,一起通过应对自然中的状况来建立亲密感,当然是一个好选择。
另外,还有有关自我方面的理由。
我在电子书频道里搜到一本小册子叫《日和手帖:是时候去野外了》,收集了很多国内外、不同等级的户外爱好者的野营经验。那些相对业余的爱好者的感受是,野外可以让人离开熟悉的生活,让自己通过和城市生活的“隔离”而被“重置”。
在一个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电脑和电视的地方,人们可以更专注地感知生活里的真实。
这样的旅程隔绝了来自身边的人和固有家庭模式的影响,每一天都需要独立做所有的决定和选择,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他们发现,当自己感觉到可以自由地移动的时候,每天都要面对未知的路线,选择在什么地方扎营,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变成了自己的场地,自我也就随之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那些资深的探险者好像更重视自然界里的挑战。他们说,当你不只满足于那些商业机构经营的露营地,在自然界里走得足够深,独自去爬山、探险的时候,你能感觉到独立地沉浸于自然的特殊感觉,你得自己为自己的生命完全负责,依靠自己的决定来生存。他们说:
大自然用雨、雪、风来考验你。当你又湿又冷又不舒服的时候,抱怨没有任何作用。你只能接受它,并继续你的旅程,朝你的目标挺进。经历这些之后,我发现自己找到了内心前所未有的宁静。
我在读陶渊明,读梭罗的时候,会觉得其中的自然是筛选出来和社会与城市,和自我进行对照的。就像梭罗所说:
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本能,想过一种更高级的生活,亦即所谓精神生活,对此大多数人都有同感。但我还有另一种本能,想归入原始阶层,过一种野性的生活。我对这两种本能都很尊重。我热爱野性,并不亚于热爱善良。
我想,这揭示的只是自然的一面。人的情感是在自然环境里形成的,也喜欢在自然里寻找投射。然而自然本身是没有感情成分的,也就是所说的“天地不仁”。如果说它美好、奇妙、慷慨,那么它也充满了难以理解的凶险和恐怖。
我谈的还不是科学层面上的问题,就是直观感受。我熟悉的自然,也是被农田和公路驯化过的。但就算如此,我也见识过小小的未知,夏天的夜里,农家小屋的墙上会爬满厚厚的一层虫子,对我来说最可怕的是这些虫子好像有无数的品种,我就没看到两只一样的。
在几个月里,我在进山散步的路上,目睹到一只动物的尸体是如何从新鲜开始腐败,最后变成了一小块隆起的草地。自然界里的生命选择现象不是我所能理解的方式,那是激烈的繁殖、残酷的筛选和廉价的死亡。就说最常见的海洋生物藤壶,它可以在一公里多的海岸线上繁殖上万亿的幼虫,而每一个都是像你我一样的生命。观察和感受到自然的另一面,需要走进得足够深、足够远才行。
不过我还是建议咱们得量力而行,我在那本《日和手帖》里,先找到了一种连我都可以的露营方式,先推荐给你:没有时间,没有野外生存知识,同时也不想给搜救队添麻烦的,可以了解一种叫做“屋顶移动露营”的项目。
这是居住在纽约的一群艺术家发起的这个玩法。时间是从晚春到早秋,因为白天够暖和,晚上够凉爽。他们在全市寻找可以搭帐篷的大厦平台,然后在网上发起预约报名,每一期的露营活动是一周。露营的人不是一直在楼顶呆着,而是每天下班以后、日落之前到,第二天上班之前再离开,目的是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里能够脱离日常的轨道和节奏。所以这些扎营的大楼一般都在地铁站附近。屋顶移动露营的规则是不能使用电子设备,只能聊天、做游戏和看书,上卫生间很方便,因为楼下就有。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发现:纽约的夜景是一个很好的欣赏对象。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里也有这么个情节,一对夫妻夏天就在阳台上铺行李睡觉,看上去也很有意思,突然下起雨来的时候,他们收起被子就回屋了。也许是因为怕热,也许是有意识地要对生活做一点儿小小的、安全的改变,这二者都不矛盾。反正他俩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最喜欢的人。
如果你准备好了要去真正的野外了,那我再和你分享一下我收集到的野营须知:
首先,要提前调研路线和最终的到达地,列出物品清单和行程单,要提前看天气预报,尤其要备份目的地附近的有关部门的联系方式。最好再留下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遇到意外的时候,可以及时和搜救部门取得联系。
至于具体带什么,网上有各种推荐,我有两个个人观点:不要买一看就特别贵的装备,那对于正常交往没有什么好处,何况又是在野外——你明白我的意思是吧;也不要买只有拍短视频好看的什么天幕和蛋卷桌,所谓“远路无轻担”,那种视频咱们在楼下拍拍就得了。
到了目的地以后,帐篷支在什么地点呢?雨季的时候不能在河边、山谷底部这些低洼的区域,干燥的季节不能在枯树枝、落叶多的地方,因为容易引起火灾,雷雨天不要在高耸的地方或者树下,大风天不要在空旷区域,以上的每一条都有对应的社会新闻,有些真是挺惨的。我们太容易把城市生活的安全感带到野外了,不知道一个不起眼的行动有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危险。
步行路线要尽量避免蜿蜒崎岖的盘山道,因为路上可能遇到山体滑坡。
如果是在郊区或者城市里的空地露营,那要确定这里是公共区域,不能是私人或者单位的专用场所。其次,要选平整的地方。支帐篷之前,要先清理地面,清理干净玻璃和尖刺,还要观察这里是不是干燥,要选择背风的一面。
专业的荒野露营者会考虑生态问题,露营地附近有方便的水源很重要,但是他们会注意不能把帐篷压在植物上,而且距离水源至少要100米,以免造成源头污染。同时,不要投喂野外的小动物,那会破坏它们的生活习性。对于所有的露营者来说,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条是:一定要带走随身的垃圾。
如果是开车的话,要永远确保车门上锁,窗户上要贴有色膜,车内不能放大量现金。在野外尽量不要留大的火光,也不要制造响声,身边可以带一把刀和防熊的喷剂。
在收集完这些建议以后,我已经打算接受我那位朋友的邀请了。结果从端午节开始,我准备好了一大套先是半推半就,然后勉为其难答应的话,结果人家没来找我。下周我再等一等看,不行的话,就自己给人打个电话……
希望你不要错过去野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