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65年摄制 片长93分钟
该影片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的短篇小说而改编的,也是我国第一部摄制的彩色电影。对于鲁迅的小说,大概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有许多人是看了小说才去看电影,也有许多人是看了电影后才去看小说的。当然这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二者之间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我呢,是看了电影之后,在隔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去看小说,个中滋味,我是有着倒不完的体会,如同嚼蜡。就像是鲁迅先生的另一部短篇小说《孔乙己》的,那一位满口“之乎者也”的,善良朴实的,迂腐顽固的,哀其不幸的,怒其不争的,酸酸的书呆子气的孔乙己。同样是生活在那一个时代,同样是忍受着世俗的偏见的眼光,也同样是迷茫地寻找着远方的出路,而留下沉痛的凄惨的逝去的身影。至少小说中的孔乙己的身影,我不会与电影中的孔乙己去重叠,去评判,这大概就是看了小说而不去看电影的好处。哈哈,扯远离题了。
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位本分,勤劳,寡言的农村妇女,她的丈夫早逝,婆婆自私自利,将她作为商品把她高价卖到了偏远的山村。没过上几年好日子,新的丈夫贺老六也死了,留下的他们的儿子阿毛,也不慎地被狼给叼跑了,她又成了新寡妇。正在她贫困交加的时候,大伯却将他们的房子收走了。无奈之下,她又来到了鲁镇的鲁四爷处帮工。虽然在鲁四爷家干活,却受到了精神上的迫害,因为她是克夫克子的人,有罪晦气的女人,所以每年在年三十的做贡品时,是不能去沾手的,只让她在厨房干些粗活脏活,鎮上的人也经常地嘲笑讥讽着她。
后来,她被迷信的柳妈给迷惑住了,拿出了她所有的积蓄捐了寺庙里的门槛,供万人踩踏,便可以洗脱罪过,以为可以看到了希望,待遇也可以得到改变。又是一个年三十祭祖时,鲁四爷还是一样地鄙视她,不让她碰贡品,还横加地责骂,并将她赶出了家门。她祥林嫂的精神临近了崩溃,从此就疯疯癫癫,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儿子阿毛的事,以乞讨为生。又是一个年夜的到来,可怜的她,无力在挣扎,在一片看似欢庆祥和的祝福声中,在一片雪花飞舞中,悲惨地死去了。
所以我在想呀,一个仿徨又无助的身影,一个单薄又模糊的身躯,最终无力地支撑着倒下,也永久地倒下了。“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这么一句话,还时儿在我的耳边回响,还时而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一个衣衫褴褛的,面容憔悴的人离去,却给这个社会带来了无尽的深思,也带来了无限的启迪。是谁在黑暗中叹息,又是谁在仿徨中挣扎?鲁迅先生是想找出答案,我们的社会也是想找出答案。祥林嫂是怀着对世界的渴望来到了人世,却带着无奈的愁苦离开了人间。怜悯之心,固然有志,更多的是社会的评判对世俗的宽容吧!
所以我又在想呀,辛亥革命之后,社会的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依旧,农村的愚昧落后的现象依旧,数千年来压在女性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所以,影片就是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的人生,来揭露封建社会的摧残和迫害的吃人礼教,也指出了反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方向。
数千年过去了,数百代人过去了,通过鲁迅们的努力,通过社会的革命,让人充分地感受到,吃人的礼教是渐行渐远了,是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但是否从土壤中根本的消失,是否从根系中根本的绝迹,那还有待社会的真实的反馈了。
有时,我是很佩服编剧和导演们的,任是将一篇小说,改编成了一部很受大众欢迎的,大家都很喜欢看的电影。也就验证了电影中的一条理论,看电影是不需要文化的,是不需要文化的一块安息之地。想想也是,一部这么深奥的半白话文的小说,通过我们的视觉,就这么轻而易举地,通俗易懂地看完了。祝福电影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