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6点起床。天应该还没完全亮,只听得窗外鸟鸣正欢,是那种很多鸟集合在一起开会的叽叽喳喳声。我喊一声:小爱同学,把窗帘打开!两面墙的落地窗帘应声开启,日光和着满眼青翠,与鸟声一起砸进来。
难得的山居一夜,又想起木心那句:生命是时时刻刻地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样的早晨,这样的风景,也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就出去跑步吧,把身体和心灵都放进风景里。
出了门,是简易的水泥路。旁边的田里,有几个农民在干活。
没多久,发现自己已经跑过了刘醒龙、梁晓声、阿来、贾平凹、艾青、迟子建的书屋。
田那边,走廊桥穿过荷塘,是作家周立波的“立波书屋”,周立波故居也在附近。
沿着园区里新铺的柏油路,往出口方向,要经过高架铁路桥,巨大的桥墩,则是画家贺友直为周立波《山乡巨变》作的连环画放大版。矗立在稻田里的桥墩,整整齐齐延伸向远方,像望不到尽头的画廊。
对了,这里就是“山乡巨变第一村”——周立波的故乡,益阳清溪村,1954年,阔别家乡26年的周立波回到出生的村庄,与农民同吃同住,深入观察记录当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塑造了一批人物群像,与当时普遍扁平化的文学形象不同,活跃在周立波笔下的这些或者落后,或者激进的男女老少,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人性的光辉。
1958年,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出版,轰动文坛。
在地理上,这里曾经叫做“邓石桥村”,周立波在《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这两部长篇小说中,把自己的诞生地作为故事发生地,并取名为“清溪”,现在,“清溪”的名声远远超过了村子的本名。
溪水清清,从名字就可以看得出周立波对此地的热爱。好在,他当年憧憬的那些像童话一样的画面,还真的实现了。
“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到时候,请你回来赏香花、尝果子。”
“不上五年,一到春天,你看吧,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嫩黄的橘子花,开得满村满山,满地满堤,像云彩,像锦绣,工人老大哥下得乡来,会疑心自己迷了路,走进人家花园里来了。”
来的还不止工人老大哥,2022年、2023年,中国作协连续两年率全国百余名作家来到清溪,开启文学之旅,作为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清溪村接待了王蒙、莫言、刘慈欣等众多大咖,他们来的时候,整个益阳的书店都买不到这些作家的书了。
顺便一说,王蒙、莫言、刘慈欣的书屋也建在清溪村,数十间风格各异的书屋,多数是由农民民居改建,一般是楼下书屋、楼上住家,还有一些将楼上装修成了民宿。
我住的小木屋叫“清溪书社”,虽然没有被作家冠名加持,但进门的格局让人想起聂鲁达在意大利南部小岛上客居的小屋,只是把门外的海洋换成了稻田。
吃过早饭,漫步到“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50万册图书像凝固的时光之海,把好几代中国人的故事与生命体验封印于此。
用墨水笔写在方格纸上的作家手稿,看得见思考的痕迹。
展览的最后一个互动环节是体验“点亮文学之光”,把手放在屏幕上,就听见“嗖”的一声,电子屏搭成的拱门亮起,配上很有颁奖气氛的音乐,吓了我一跳,还以为自己真有哪部作品获奖了呢。对于一次观展而言,这真是很奇妙的峰终体验。
当然,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住在喜爱的作家书屋,手握一册他的书入眠,才是最幸福的吧,跑步的时候我甚至想到了一句广告语,整个人都兴奋起来。
有兴趣的,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