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了一个电影,叫《狗十三》。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电影的简介的时候,我是不太想进去看的,我的自动思维让我不想去看,因为我知道这个片子是讲原生家庭的,这个话题比较沉重,我怕会引起我不好的感受。但是又特别好奇,决定还是看一下。我想看一下我现在,看这种讲原生家庭这么沉重话题的片子的时候,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狗十三》里面的女孩儿李玩,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学生。
父母离异,虽然被判给了父亲,但父亲建立了新家庭,又忙于事业,所以李玩一直跟随着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向来只关心她的成绩,其他的一概不上心。
某天放学,李玩发现家里多了一只小金毛。
这对于长期和隔代人生活在一起,孤独的她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消息了。看到小狗之后她的喜悦和兴奋溢于言表。
虽然当得知狗狗是爸爸送的有点情绪,但是因为出于对小狗的同情,李玩还是接受了它。
随着时间的增长,和李玩内心对于小狗的喜爱,李玩和小狗之间的感情变得深厚。
非常喜好物理科学的李玩给狗狗取了一个非常个性的名字——
爱因斯坦
李玩会在早上把自己的牛奶全给爱因斯坦,晚上陪着它在床前听鹰叫,甚至睡在一个床上。
而爱因斯坦每天都会在门口等待李玩回家,每天早上也都会送她出门。
爷爷在牵着爱因斯坦出去买菜的时候,不小心把狗狗弄丢了。
全家人并没有想办法找走丢的狗狗。
而是给李玩买了一双喜欢的旱冰鞋。
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少了一条狗无论如何也是瞒不住的。
李玩知道真相之后,哭闹、折腾,不顾家人阻拦,夜里几近癫狂的去寻找爱因斯坦。
甚至在第二天还贴出了寻狗启示。
大人们不会理解,因为爱因斯坦是李玩这个寂寞灵魂的唯一伴侣。
后妈出了个主意:买一条新的狗,咬定就是爱因斯坦。
新狗狗的头上没有白色的毛不说,见到李玩的第一面就是龇牙咧嘴。
就算是个外人都看得出来,这狗不是爱因斯坦。
可是所有的大人都咬定这就是走丢的爱因斯坦。
李玩拗不过,只能默认。
她委屈,她无奈,她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
爱因斯坦"失而复得"后,全家人欢聚一堂,只有李玩沉默不语
李玩为了排解郁闷,喝了啤酒。被爸爸发现后,遭到了一顿毒打。
爸爸细数了李玩的罪状,因为一条狗推伤爷爷,气坏奶奶,让全家人跟着操心着急。
暴打一顿之后,李玩开始顺从了。
她默认了"爱因斯坦",并且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尤其是英语中。李玩通过努力,战胜了自己瘸腿的科目。英语考到全年级第一名。
打一顿的效果好像真的太好了。看完电影,我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有意思的是弹幕上,出现的很多种声音。有的说不能打孩子,没有理解孩子的感受。有三分之二的声音,说的是“要打!要打!要打!”
有人说:“爷爷有什么错,打一顿就好了,都是惯的,还敢推老人。”
还有人说:“打打就好了,看来是没打过,不打不懂事,不打不知道,不知道她自己是谁啊!”
我们一人的成长,都是已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成长的。经历的越多,就成长的越快吗?
像这种对打孩子的这种评价吧,我自己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啊。
我的朋友很早结婚,生个孩子。我看着她的孩子不听话跟调皮的时候,我那时候也是很直接的,都没有经过思考的就说:“孩子这么调皮,得揍一揍,揍一顿就好了,揍一顿就完事儿了。”真的,这话我说过的。
现在我回头去再思考,也奇怪,为什么我会说这样的话?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孩子打一下就好了,孩子不听话就得揍呢?可是我明明自己之前真的很讨厌大人打孩子的,我也是被大人打过,受过伤的,这种伤害是很深的。但为什么,我自己脱口而出会讲这样的话呢?
我当时并没有过多地去思考,因为我也没结婚,也没生孩子,也不是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件事儿就过了。
直到后来我自己有孩子了,忍不住动手打孩子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这个问题了,又开始思考起来,为什么我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会认为孩子是可以打的。
然后打完了呢,自己又特后悔。我觉得不对,好几年就如此反复。自己觉得自己特别讨厌,打完了跟孩子道歉。就打一巴掌,给个枣吃,我变成这种我曾经最讨厌的人。
我记得小时候,我妈不给我零花钱。我当时就特别喜欢在大人心情好的时候讨零花钱。每一次,我们家来客人或者是邻居来玩,我妈她心情就很好。她心情好了,我就觉得这个这个时候可以跟她要零花钱。她没有功夫理我管我,随手就给点零花钱让我走开。我屡试不爽,得逞了很多次,就以为这个方式很好。直到有一次,我妈实在忍不住了,等客人走后,我妈把我暴揍了一顿,愤怒地说:“我忍你已经很久了!”
然后我就真的很顺从啦,从那以后再没有犯过这种毛病了。可能从这件事情中,我就觉得打真的是有用的,打完了,孩子会好,会听话。从来没有思考过,这里面有什么不对,也没有感受过,大人可以用平等沟通,敞开了沟通,正确沟通的方式,来看看孩子有什么变化。
我妈她可以很真实的跟我讲,为什么不给我零花钱吗,可以坦诚地告诉我,他不喜欢我在这个时候来讨论零花钱啊。
但是很显然,我妈不会懂得这样的沟通方式,就直接用打来解决了。打完之后,碰巧我也顺从了,我也听话了,就认为这个方式是对的。
所以我在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第一反应也用这种方式。体验它真的有负面的体验,负面的体验带给我们的经验传承给我们负面的行为。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没有学习之前,都不知道怎么控制自己,而且没办法控制自己,这种,我觉得他叫做行为模式遗传。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还有那么多人认为打一顿就好了,而没想到可以试着跟孩子一致性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