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根结”理论,出自《灵枢》,实则为标本、根结两个部分。“标本”理论主体内容见于《灵枢·卫气第五十二》。“根结”则见于《灵枢·根结第五》。因为二者都体现了以四肢末端为“本”为“根”,而以头面胸腹为“标”为“结”的向心性走行趋势,故多以其并称,且被视为十二经循环理论建立之前的早期经脉模式。然从临床角度看,其强调的脉诊方法、诊治位置、针灸原则等在如今的临床实践中依然有着重要价值。本篇主要从临床实际操作角度对“标本”理论及“标本脉(诊)法”进行探讨。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灵枢·卫气》
多年前曾听田阳春老师讲过此段,“可以无惑于天下”,何等的气魄与自信。每读至此处,顿觉前路漫漫,仍当求索。
“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灵枢·终始》
通过对于平人脉象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认识,即标本脉法是以六经之脉“结动”与否、虚实坚软的情况、本末温度的变化来诊断病情,并依据“诊疗一体”的原则,诊断点即治疗点,可以选择相应的位置治疗。原文如下。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
“标本”诊法原文与定位解析
目前学术界较公认理解中,十二经脉标本脉法的含义为:十二条经脉,每条经脉都有两个脉诊点,其中位于四肢部位的诊脉点称为“本脉”,而位于头面部的诊脉点则称为“标脉”。然而我们逐渐发现,部分的标本位置难以触及脉动,但常在相应的经脉发病时出现压痛、结节、颜色变化等。故提出这样的猜测:在实际应用中,或可以将“标本诊法”视为以脉诊为核心,补充以相对应的触诊、望诊,用于诊断、治疗相应经脉疾病的方法。《灵枢·卫气》即是对这些“标本”位置进行了描述。
在解读经文时我们要注意,无论是“脉诊点”还是望诊、触诊的“诊察点”,都更可能是一段、一片区域而非一个点。在这样的前提下取理解经文会更加容易。
原文具体内容如下: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
五寸中:《千金要方》于此后有:同会于手太阴。
络:《太素》卷十《经脉标本》作“缓”,杨注“缓,太也,命门为大故也。
本:
“根以上五寸中”,五寸当作三寸(黄龙祥)。
“跗阳穴”(昆仑直上三寸)(张介宾)
“当承筋下,足跟上”(杨上善)
约当昆仑穴处(土家医学脉诊——返经脉、后筋脉)
标:
“其末行于天柱,至二目内眦”(杨上善)
“睛明穴”(张介宾)
然而,此段文字或可以做另一理解。原文“在跟以上五寸中”而非“在跟以上五寸”。提示实际的脉诊部位为从足跟向上五寸之内的区域中,而非一个固定的穴位点,这与“根结”的脉诊点性质是吻合的——脉诊部位为一段线性区域而非一个点。
内眦动脉可在近睛明穴处被触及,但相对微弱。笔者仅在1位感冒的患者身上触及过明显的脉动(约在睛明上方,攒竹穴处)。但攒竹附近出现压痛的情况较多见。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
耳也:《千金》卷十一第一作“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十三字。
本:
足窍阴穴(张介宾)
足少阳之本“窍阴之间”,应理解为在足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处,相当于“临泣”穴处(黄龙祥)
标:
听宫穴(马莳)
耳前:以耳为身窗舍,故曰窗笼也。(杨上善)
耳前上下脉:耳前脉搏搏动处(千金),即颞浅动脉。与三部九候中“上部人,耳前之动脉”等同。
临床观察发现,在出现足少阳经相关病候时,可观察到足窍阴穴处出现压痛等现象,但一般摸不到异常脉动。而足临泣附近可以出现异常脉搏跳动。但目前观察的样本量仍较少,不一定具有普适性。
耳前动脉,异常搏动较为多见,常伴随偏头痛等头部症状,可左右对比以确定异常与否、补泻何处。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太素》卷十 无“上”字三寸中,标在背俞《千金》卷十九无“背俞”两字与舌下两脉也。
本:
交信穴(马莳)
踝下一寸照海也。踝上二寸复溜、交信也。皆足少阴之本(张介宾)
标:
廉泉穴
舌根动脉(土家医学“子时脉”)
经文明确指出“内踝下上三寸中”。即“内踝上下三寸中”,应理解为以内踝为中心的纵向各三寸的区域内,核心点位为太溪脉。下及水泉、大钟,上至复溜、交信。
关于“背俞”,笔者曾在治疗多例腰痛患者时,在患者的肾俞穴附近触及明显的动脉搏动。有时针刺前搏动不明显,而针刺气海俞、大肠俞或相应夹脊时,此处的搏动可被诱发。
至于“舌下两脉”,廉泉处确可触及动脉,但未明其与足少阴主病的关系。《灵枢·经脉》足少阴经循行为“挟舌本”。笔者体会,在廉泉穴向后外下约1-2寸处,各可触及一脉动,或为“舌下两脉”,疑为舌动脉搏动处。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也。
本:
中封穴(张介宾、马莳)
标:
肝俞(张介宾、马莳)
关于本部,查阅《黄帝明堂经》对于“行间”的定位,为“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者中”。而太冲的定位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即以脉动来确定行间,而太冲在类似现在董氏奇穴“火主”穴的位置。而“足大指间动脉应手”在后世往往被描述为“太冲脉”而非“行间脉”。应用上,此脉搏搏动处应为足厥阴之本的脉诊点。
与上段同理,肝俞是可能出现脉动的。且临床上看,在足厥阴经病时,见到肝俞附近压痛的并不少见。
另外,足厥阴也存在其他脉诊点,如“青龙脉(期门)”、“五里脉”。但似与标本理论无关,此处不加以赘述。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千金》后有:足趺上大指间上三寸骨解中也。同会于手太阴,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
《太素》:标在人迎颊下上挟颃颡也
本:
厉兑穴(张介宾、马莳)
趺阳脉处(黄龙祥)
标:
人迎(张介宾、马莳、杨上善)
本部位于趺阳脉处并无争议。关于标部的表述,或可断句为,“标在人迎,颊下上,挟颃颡”。如此则人迎指人迎脉动。“颊下上”与上文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一致,指颊部上下的区域,具体为大迎动脉处(面动脉)。挟颃颡,颃颡是鼻腔与口腔连接处,约当咽后鼻腔下。故“挟颃颡”当指在鼻翼两旁的迎香脉动处(鼻外侧动脉)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甲乙经》卷二第四无“上”字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
本:
三阴交(张介宾、马莳)
标:
脾俞、舌根(廉泉)(张介宾、马莳)
“四寸之中”当指中封穴前向上的四寸的区域内,此处为诊大隐静脉的位置。根据《素问·三部九候》记载,古人诊断足太阴脾经采用一种特殊的诊络法,即于内踝上廉以手指轻叩此处“大脉”,而于其上方感觉脉的波动情况以诊病。
“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素问·三部九候论》
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经股骨内侧髁后方约2cm处,进入大腿内侧部。在内踝前和小腿部肌肉薄弱,故静脉较明显,可视及和触及。操作上,左手按于内踝上约五寸处的大隐静脉上,右手在内踝前的大隐静脉处弹动,同时左手感受此波动。波动传导顺利,波动柔和者为不病。触及血管紧张度高,脉管不柔和,传导不畅为病。
弹之应手,波动急促、盛大、有弦硬感者,为“浑浑然”,为脾经实,当泻之。弹之应手,波动缓慢、虚软、难以触及为“徐徐然”,为脾经虚,当补之。
临床发现,三阴交处存在压痛患者并不少见。一般不易触及脉动。三阴交稍靠后的部位也可触及脉动,但不易与足少阴之本的脉动区分。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太素》卷十“一寸”作“三寸”。《千金》卷十三同,并且“寸”字下有“命门者,在心上一寸”八个字也。
本:
养老穴(张介宾、马莳)
标:
目上三寸(杨上善)
临床观察发现,后溪穴处、腕骨穴处均可触及脉动,尤以后溪穴明显。尺骨茎突附近的点位中,养老不易触及脉动,阳谷穴处有时可触及搏动。通常未见明显压痛等反应。
目上三寸处常可触及脉动(眶上动脉),左右对比,常见脉力不一,似与目系疾病相关。结膜炎发作时同侧搏动加强。
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甲乙经》卷二第四作“三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
本:
液门(张介宾、马莳)
中渚脉动处(黄龙祥引千金)
标:
丝竹空(张介宾、马莳)
角孙(张介宾)
本脉在中渚或更靠近心端一点的位置。
标脉一则“耳后上角”,应该指角孙附近的耳后动脉搏动处。二则在“下外眦”,应指在瞳子髎穴稍外下方,可触及一横向动脉搏动,当为颧眶动脉搏动处。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
本:
合谷-阳溪脉动处(黄龙祥)
曲池
标:
头维(马莳)
大迎、耳前(张介宾)
颊下一寸(杨上善)(近大迎穴)
此处难以理解的名词较多,历代也有争议。诸家论述中,以杨上善、黄龙祥为备。
杨上善:“末在颊下一寸。人迎后,扶突上,名为钳。钳,颈铁也,当此铁处,名为钳上。”以“颜下”为“颊下”,则约当面动脉搏动处,大迎穴附近。“钳上”则解为近扶突脉动处(天牖五部-手阳明)。然而,“颜”在《说文解字》中解为“眉目之间”,“颜下”则与足阳明经循行的“起于鼻,交頞中”、主病的“颜黑”吻合,故或可以此处的颜色变化为诊断标准。
黄龙祥:“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中之“别阳”,在《明堂经》中共有两处,一为“阳池”穴,一为“阳交”穴处,这里只能理解为近阳池穴处。如是则“肘骨”应作“歧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至腕中正是手阳明脉口处。” 当是。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千金》卷十七第一此后有“掌后两筋间二寸中,标在腋内动也。
本:
太渊(张介宾、马莳、杨上善)
标:
天府(张介宾、马莳、杨上善)
太渊脉动毋庸置疑。关于天府穴的位置,则有较多异议。天府在《灵枢》中存在“腋内动脉”、“腋下动脉”两种称谓。当前《经络腧穴学》天府穴位于“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此与天府的初始定位(内经、明堂经时期定位)不符。
从解剖上看,天府脉动的解剖本质是肱动脉。肱动脉是腋动脉的自大圆肌下缘的直接延续,经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肘窝,分为桡动脉、尺动脉。此解剖实质证明了肱动脉在肱二头肌尺侧更易被触及而非桡侧。
从经文上看,《黄帝明堂经》天府的定位是“在腋下三寸,臂臑内廉动脉”。那么何为“内廉”?笔者以为,内的概念,在描述人体部位时,与“阴”类似,指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当人的双臂处于放松状态自然下垂时,位于桡侧的肱二头肌长头的肌腹面向前方,位于尺侧的肱二头肌短头的肌腹则朝向前内侧。故如果天府穴定位在“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实在不能称为“内廉”。
综上,内经时期天府穴、天府脉动的位置与现在定位已经不同,读者要注意鉴别。
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也。
本:
神门(张介宾、马莳、杨上善)
标:
心俞(张介宾、马莳、杨上善)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
本:
间使上下二寸之中(杨上善)
内关 (张介宾、马莳)
标:
天池(张介宾、马莳)
本部应该理解为掌后横纹上两寸范围内的脉动处。此处对应内关、间使位置,按循行有骨间前动脉经过,但走行较深,体表不易触及。但当异常状态下,此处可触及脉动。
天池部位,确可触及脉动。
诊察部位总结
足太阳:从足跟向上五寸之内的区域——睛明脉、攒竹
足少阳:足临泣脉动——耳前动脉
足阳明:趺阳脉——人迎脉、大迎脉、迎香脉
足少阴:以太溪脉为中心的各三寸的区域——廉泉后外下侧的舌动脉搏动
足厥阴:行间-太冲脉动——肝俞
足太阴:三阴交附近、大隐静脉诊络法——廉泉脉动脉处
手太阳:后溪、阳谷脉动——目上1-3寸眶上动脉搏动
手少阳:中渚脉动——角孙后侧脉动、瞳子髎外侧脉动
手阳明:合谷-阳溪脉动处——扶突脉、大迎脉
手太阴:太渊脉动——“古天府”脉动
手少阴:神门脉动——心俞
手心主:间使、内关脉动——天池脉动
标本部位的临床与应用
1、诊断十二经疾病
对于标本部位,首先不能将其单纯理解为脉诊点,是理解为“对于诊断、治疗相应经脉疾病比较重要的区域”。诊断方法以脉诊为核心,包括以触诊、望诊等。
2、作为脉诊定经后的验证
在利用气口九道脉法、人迎气口脉法等定经后,可以用本脉法加以验证。如定在足阳明经,当见人迎、趺阳脉等脉动异常,如未见,则循经诊察,看是否有血络、筋结等。关于两种脉法的介绍,可见之前的文章:脉道针灸·人迎气口脉针法基础与应用(旧文增补版)、脉道针灸:气口九道脉法的基础与应用
3、辨别上下、左右之虚实,指导取穴
依然以病在足阳明为例。定经后需上诊人迎脉、大迎脉、迎香脉,下诊趺阳脉,上下、左右分别对比,以知上下虚实,左右偏倾,方能“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如上虚下实,即标部脉动过强而本部脉动过弱,则针足阳明络穴以上穴位以提气,针近标部穴位以接引之。如左虚右实,即左侧脉动明显弱于右侧,补左阳明经而泻右阳明经。如此则可不落双侧齐针之窠臼。
4、作为治疗点
可在上述原则下选择标本部位作为诊疗点。操作上,“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当是。
注意:
十二经标本是以脉诊点位核心的诊察点,对其的望诊、触诊应该被重视。
标本部位并非一个点而是一片区域,实际操作时要仔细推寻在经文描述部位的基础上,向各方向延伸,感受皮肉买脉筋骨的不同层次,不可急率为之。
手足同名阳经标部多近似,如手足少阳标部在于耳前后。手足太阳在于目上。手足阳明则在于口鼻周围,甚至可能有所重合。望读者细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