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阐释:
背景:这个寒假,家里孩子和她们的爷爷奶奶待了一段时间,每日每夜的看电视,回家后也是无休止的看,导致作业也不做,阅读的习惯也丢了,为此我对她们发了脾气,然后好点,但是我知道这是父权逼迫着她们不看电视,她们骨子里还是特别想看的,一旦我不在她们身边,她们又会偷偷的看。
所以想听听大家都是怎么想的,该不该让孩子看电视?如果可以看,什么时候可以看?可以看多久?可以看什么内容?如何监督?如果不可以看,怎么做到?同时孩子内心看不到电视的压抑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是来自六分之一小伙伴的议题背景。
该不该给孩子看电视
本周小伙伴提出了这个议题,也是当下很多家长都要面对的问题,想让孩子少看或是不看电视,把心思放在学习或是其它有益身心的事上。但现实与理想是隔着一条河的,想要过去,我们家长就要搭桥或是造船甚至是教会孩子游泳的技能,让孩子成功到达彼岸,如此方能实现我们与孩子共同认可的结果。
孩子该不该看电视的问题,我们可以延伸到电子产品问题上,因为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就是该不该给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给他们接触又怕沉迷,不给又怕受不了诱惑,一接触变得更沉迷,或是在家长知道的情况下,偷偷玩或看电子产品。结果就是我们大人常说常教,可它的效果不显,由此暴发的家庭教育问题实数不少。
我们不禁反思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孩子一接触电子产品就容易沉迷其中,导致对学习或是对其它的东西不感兴趣了?
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只有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发育过程后,更能容易知道孩子将来面对这些东西时,我们要如何引导。
一:认知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认知不断突破自我(迭代)的过程。他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会刷新他们的认知,比如他们在学校学习,这就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很多东西都会有好奇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那些廉价的信息给吸引,也会极容易对那些低刺激感的东西失去兴趣,比如阅读这类的。
当他们经常接触到这类高刺激感的电子产品时,他们的认知思维是处于表面层级,没法进入深度思考的层级,因为它们是高刺激感的东西,信息在快速地刷新着,让思维来不及思考,同时也容易获得快乐的情绪,但这类快乐的情绪是短暂的,怎么办?再接着看下一个,如此就沉迷于其中了。当他们习惯用这类高刺激感的东西替代了低刺激感的知识,我们大人想要让他们回归到学习中时,发现他们的认知思维是比较难于进入到深度层级的,专注力也难以专注其中,大脑呈现更多的信息是自己之前接触过的电子产品。
二:大脑
大脑是一个奖赏系统,我们人类在本能上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追求奖赏避免惩罚的心理,追求快乐避免痛苦。
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元递质,但会由不同的部位分泌不同的多巴胺,熟知的是前额叶会分泌多巴胺,它分泌的多巴胺对我们的影响是持久而强烈的,让我们在困难而有意义的事情中变得更为专注投入,比如阅读时从中收获的乐趣或是学习时收获的奖励。
另一个分泌多巴胺的是我们大脑中的边缘系统,在受到外界短平快的高刺激感下通过感官刺激而获得奖赏,得到即时满足,比如我们接触到的电子产品,有声音与画面的刺激,更容易沉迷其中。
可以知道的是,对比下那些自律的孩子,他们更容易建立内驱式的学习能力,更喜欢缓慢而持久的前额叶的多巴胺奖赏。而不自律的孩子,比较难于去建立内驱力,只能享受高刺激感的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奖赏。就像平时的阅读与刷短视频一样。
两条不同的多巴胺分泌路线,让每个人在追求 奖赏避免惩罚这条路上,分道扬镳,背道而驰。
三:环境
环境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分为三个小方面,分别是家庭、学校与社会,每个环节都不能缺失。
家庭
孩子首先接触到的世界是我们小小的家庭环境,这也是他们最先了解这个社会组成的源头,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所以家庭氛围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一种影响,不会马上给出结果让大人看到的。为什么?在孩子发育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模仿能力,更存在着一种模仿能力是延迟模仿,先是通过自己慢慢观察这个环境,其他人都在做什么,如何做的,能获得什么样的效果,这一切都逃离不开他们犀利的眼神。没有马上就做出来一些动作是因为他们还没能完全掌握,但会不断地去尝试,当长大一些时,可能会避开家长的视线,自己做这些尝试,以期掌握它。
如果家庭氛围中,大家都有阅读习惯,那么他们也会受到这种氛围影响的,慢慢地从阅读中收获乐趣;若是家庭里,有人经常拿着手机在刷或是看电视,他们也会观察着,也会受到影响,就像我自己小时候,我妈在看电视,我自己也会跟着看,当她叫我去学习时,我总会想办法慢一点上楼去学习,让自己的视线多一点停留在电视中。
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不可避免的,家长的行为动作都在孩子的眼中,用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他们,让他们走上自我驱动的道路上。
学校
学校的环境是多家庭环境的交杂,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环境,无所谓好坏,有的只是不同的家庭氛围组成。当他们处于同一个班级时,他们会受到一种交互式的影响,比如这个同学在家里家长会经常给他买玩具,而其他的同学是没有的,回到家里后自己也会向家长提出要求想拥有同类的玩具,当有了后,他们就会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多的接触,关系会比其他同学更深一些。
这种关系处于学校的环境中,他们是一种循环式的影响,不同的新鲜事物不断地刺激着他们的关系变化,今天可能是玩具,明天可能是吃的,后天是可能是游戏等。
所以我们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与同学的关系,做好孩子会受到这类信息影响的心理,从而正确引导孩子对事物的看法。
社会
社会环境的背后也是一个个不同的家庭环境,但其中多了学校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经常会说社会是一个大锅炉,什么样的人都有。青少年的叛逆问题,除了前面2个因素外,还有着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接受到这类信息过多后,会模仿他们,觉得这种行为会很酷。犹记得当年的”古惑者系列“的影视作品,当时很多同学在看了后,会避开大人们的视线,在校外学着这些”酷“的动作,后面慢慢地演变成了大家眼中的”问题少年“。
这些东西都刺激着他们的感官,让他们更容易收获快速而短暂的快乐的,从而不断地去追求它们。
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的心理安全防线,可以有效地抵制学校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们的时代是网络时代,若是不让他们接触是不可能的。能做的是,先教会他们什么样的电子产品是可以接触的,处于什么条件下,我们大人可以放心地给他们看或是玩。更多的是要教会他们,电子产品是一个学习的生产力工具,当我们想要获取一些知识时,我们可以去用它看或查找相关的资料。不用一提到它就畏如猛虎,你越是避免这些,他们一接触到的反作用力越强。
若是真的不想让他们接触,我们就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替代掉他们眼前的电子产品,可以带着他们一起进行不同的游戏,尽量多带他们一起外出,看不同的东西。有时他们容易被吸引,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他们的精力旺盛,做完作业后,不知要做什么了,通常我们大人累了,孩子并不会如此,反而是想要玩得更多。所以我们可以多带他们去进行户外运动,让他们去发泄自己的精力,这类活动是一举多得的。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孩子的成长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