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放假后的第一站:上海。上海有个在之间优教育空间。这个教育空间很有气质。名字也颇有深意—“在之间”。感觉每个人都可以因此填出自己的想象。在天地之间,在山水之间,在田园之间,在城市与阅读之间,有诗意与苟且之间,在老师与同行之间……如此写下去会没完没了的,这个空间就是这样,文质老师今天下午的讲座就暗合这个空间。主题是《在生活化写作与工具性写作之间》。文质老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生活化写作与工具性写作?学员们答的不错。我以为生活化写作就是随性的,目的性不强的,日记,随笔,小作文。而工具性写作就是有框架的,有要求论文,实验报告之类的,工具性很强。听着听着,旁边的专业编辑王莉动手能力强,真叫专业,下午已经翻完我的书,开始着手写书评了,这专业精神着实值得我学习。同时也因此有一搭没一搭的边听老师讲,边按王莉老师的要求提供我的资料给她,因为她需要全面了解我。还好师父的话总是娓娓而谈,从哪里听都会有收获。如我共听了三大点,一是“我在”与一切“在我” 。讲“小世界”中的千姿百态的生命叙事 。我在场, 我的立场,认识,自己的无知,珍视自己。生活中间的案例不在乎多精彩,而在于你如何分析。还说,大多数人通过反复操练,长成了一棵矮树或一个灌木丛。强调一种课程—通识课程,人最要紧的是提升 认知,逻辑。表达重点不在技巧上,而在于真实,有新意,有理解力。第二又讲到“从思维的散步到思想的驻足”,表达要说得有条理,有道理,有逻辑,有内容,要说专业的话。从“张三点”变“张三丰”,有意识的去提练自己的思想。从有意识的聚焦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变生活叙事为行动研究。别在恐慌中,在自我扁低中把时间浪费了。举了彭峰老师的例子,六年出了8本书,习惯记录,归纳,提升。彭老师上午讲座中强调自己要增强课堂记忆。听师父说把有效的时间浪费在喜欢的事情上。把研究始终放在写作之前,用“目的论“引领自己的写作生涯。举了亚康的例子,亚康参加完写作班后,一段时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她也跟我说,有一段时间都不敢见师父了。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如师父说的这是一种“精神契约”,没有人说你,你会自觉不好意思。师父又讲到一定要浇灌一棵属于自己的树。我跟着反思,我有没有种一棵属于自己的树。这树不要多高大,但它要枝繁叶茂,它要有强的生命力,它需要我不断的浇灌。这树是什么?是我一直秉持的生命教育吗?是活在当下的力量吗?师父说是把人生“变小”,我的理解意思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眼光“变深”我想是深入的思考,有深度的见解。而目标“变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吧。师父将老师们的状态化分四个层极—追赶者,追随者、奔跑者,飞翔者 。后面又跟王莉讲我的故事了,没有认真听完。记下“ 深度,难度的学”。这个深度是什么,难度又是什么?留给大家思考吧……
再听师父讲写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从细节处思考,也可以慢慢回应那个大问题,找到那个大问题的答案。 生命叙事,于每个人来说,都...
- 这一篇题为《常驻诗人》。 其实,刚开始翻篇阅读,我并不能十分理解这个标题。什么是常驻诗人?我心里犯嘀咕。 文章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