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关于课后服务,学校延迟放学的规定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二十多个省市,也对国家的此项政策纷纷回应,要让孩子的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有序衔接。学校更是当仁不让地立马将此事提上议程,加课加延点,落实延迟放学。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原来七八年级的晚自习上到7:30,冬季时天已经很黑,作为班主任真是操不尽的心,唯恐学生在路上出点什么事儿,尽量让家长能够接送。今年开学,响应国家号召延迟放学,晚自习下已经到8:20,毕业班更是到了九点多,路远一点的同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回到家最早也得9:00多。学生早上7:30之前必须到校,晚上8:20离校。一天将近13个小时全部放在学校,无论是学业优秀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通通一锅烩,也不知最终的效果如何?对于目前的这种教育方式真是担忧。我们做工作都希望高效地完成事情,事半功倍,在学习上多希望也能如此。能够铁杵磨成针的人毕竟是少数,就害怕磨了半天功夫最终一无所获,孩子们的青春里只留下写作业的身影。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也深有体会,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学习的料,一点就透,这类孩子是学习力极强的人,算是学生中的王者;有的孩子是经过后天的努力端了学习这碗饭,辛辛苦苦落个安稳踏实,倒也不错;有的孩子即使再努力,和别人花费同样的时间也没有任何效果,再努力也吃不了学习这晚饭,何况现在的孩子知难而退的多。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说这个话的人不知道有没有在没有筛选过的、正常现实的班级里面呆过。
社会的发展,生存的压力使家长都把自己的期望和自己未遂的心愿,全部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宏大愿望能在孩子身上实现。给学生上课时,凡是牵扯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时候,我心里真是很有感触。如中国的微雕技术,布料的印染,服饰文化,双面刺绣,玉石雕刻,风筝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老外奉为宝藏,不远万里来中国拜师学艺。而我们的国人嗤之以鼻,因为大家都要紧赶着把孩子赶上高考这座独木桥。
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廉价,大学本科生的工资没有农民工高,按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推动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这样廉价的知识价值,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哪里不对?
基础知识都是要学的,这样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得了学习这条路的。就拿班里的学生说,有的孩子学习不好,但是他勤快卫生打扫得好,他为人处事的能力强,他细心体贴很暖心,他超级喜欢做饭,他专注度极高……像这样的孩子,如果能走上他兴趣点所在的道路,也许能够成为那方面的将才。国家现在很多传统技艺都在申请非遗,为什么呢?一是要保留,二是无人传承。因为这些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似乎没有多大市场的文化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快节奏,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去选择或传承,哪怕是有天赋但学习不好的孩子也都被送向高考。
之前有看过一个女生博士毕业回来务农开农场的事件,有很多人嗤之以鼻。但我认为只要是兴趣所在,一辈子能够从事自己感兴趣,并且为此能够付出一生热情的才叫事业,才能永久,也才能够创新出成绩,何乐而不为呢?非得把孩子都逼成一个个拿着高学历却前面平庸的流水线劳工,又有什么意义呢?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兮,吾辈当上下而求索,愿有一天能看到一条通向梦想的百花绽放之路!令为人师者,安心;为人父母者,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