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
检视阅读要求你在阅读一位作者的作品时要相当顺手,用不着停下来检查许多生字的意思,也不会被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住。
而你的目标,就是掌握主要句子与章节的意义。
所以,除非你能精通基础阅读,否则你没法进入检视阅读的层次。
检视阅读一共有两种,这两种是一体两面的事,但是对一个刚起步的阅读者来说,最好是将两者区别为不同的步骤。待你有经验时,再同时运用。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让我们再假设在这情况中还有两个相当常见的因素。
第一,你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或者这本书值不值得你去“分析阅读”。但你觉得,或只要你能挖掘出来,书中的资讯及观点就起码会对你有用处。
其次,让我们假设:你想要发掘所有的东西,但时间却很有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做的就是“略读”或粗读整本书。
此时你脑中的目标是: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
用这种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阅读一本书,即使最后你觉得此书价值不过如此,但也能知道作者的主张。
如何去略读?
1,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如此一来,你基本就能判断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主题,以及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
如果你愿意,可以想一想这本书应该归为什么类型,并且该类型下,已经包含了哪些书籍。
2,研究目录页,对一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通常,一本书,特别是一些论说性的书都会有目录,但是有时小说或诗集也会写上一整页的纲要目录,分卷分章之后再加许多小节的副标,以说明题旨。
3,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看本书涉及了哪些议题,如果你发现列举出来的哪一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这个词目的某几页内文。
在第八章“单字VS词义”一节,重要的词汇指:作者特殊运用的词汇,以及在段落中给你带来困扰的词汇。所谓特殊运用,是指同样的字词,在不同地方意义不同;或者不同的词汇,意义相同。
4,如果是一本包着书衣的新书,可以看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当然,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也没写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
完成这四个步骤,你对一本书已经有足够的资讯,让你判断出这本书是细读还是不读了。
如果你觉得需要细读,但当下又没有时间,可以先将书放一边,但如果有时间,那就可以准备真正略读一本书了。
5,开始粗读。在你对文章的目录比较概略,甚至有些模糊的感觉下,挑几个与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把书打开随便翻一翻,读个一两段,有时候可以连续读几页。
就这样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注意的基本脉动。尤其是最后两三页,很多作者都会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的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
整个过程中,要像个侦探一样,思考内容的架构,并尽量把重要的句子(论点)、段落找出来。
论点一般都是陈述句,所以我们要重点观察;还有读得比较困难的地方,要借用标画法做出标记。待将来细读时,着重理解。但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控制时间。
现在,在花了几分钟,最多不过一小时的时间里,你就应该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继续花精力挖掘,以及这本书应该分到哪一类书籍中。
书籍分类法有很多种,甚至有个图书分类学。本书主要将书籍分为:文学作品和论说文,论说文又分为实用型和理论型。但我们还应该明白的是,书籍按学科专业应该怎么分。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极为重要的开始)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一本难读的书抱着高度的期望,以为它能启发我们,结果却只是在徒劳无益地挣扎而已。
但这并不是错误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是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想写给大众读者看的,那就不该有望之却步的理由。
什么叫对的方向?答案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
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
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这个规则也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在你努力去了解那些细微的重点时,就会错过斯密说得那么清楚的一些大原则。
1,粗浅的阅读是分析阅读的开始,也是绝大多数人都忽视的方法。在面对一本感兴趣的书时,我们往往纠结与生词和不懂的名词、难理解的句子,从而忽视了一本书想要整体表达的东西。导致我们在查生词和名词时,已经将绝大部分的热情消耗一空。书没读完,热情和兴趣先被消磨完了,于是书只看了一部分,就再也不想拿起来了。
2,这一节还可以这样理解,粗读一本书时,要找自己看的懂的看。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虽然我们知道了不懂的地方要略过,但是有些人(以我为例)就是不撞南墙心不死,碰见不懂的就是不由自主、情不自禁、难以抑制地想搞清楚。这一点非常不好。所以“放过不懂的”和“只看能懂的”,二者虽然表现一个意思,但第二种说法比较有强制性。对“犟种”更起作用!这也是为何在这一节的标题后面写上“极其重要的开始”的原因。
3,作者有一点没有提示,有些作品由于我们和作者的理解程度差太多,比如没学过经济学的人看《国富论》,大部分人都会晕头转向,如果我们能完成痛苦的粗读阶段,一定要在基本印象全部忘光后,尽快看第二遍,进入分析阅读的阶段。如果仅仅是粗读完成就满足了,不看了,这点印象迟早会忘掉,那就得不偿失了。
阅读的速度
检视阅读的两个方式都需要快速地阅读。一个熟练的检视阅读者想要读一本书时,不论碰到多难读或多长的书,都能够很快地运用这两种方式读完。
那么速读又算什么呢?我们已经谈过那些课程基本上是为了矫正用的。但还要多谈一些。
多数人应该有能力比他们现在读的速度还更快一点。许多人阅读的速度太慢,应该要读快一点。但是,也有很多人读得太快了,应该要把速度放慢才行。
我们的重点真的很简单。许多书其实是连略读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书只需要快速读过就行了。有少数的书需要用某种速度,通常是相当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有多快读多快,而是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
即使是分析阅读,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重要的内容可以放缓一些速度。
可以说,阅读速度完全取决于书的内容对你的价值。通过检视阅读一,我们两次判断书的价值,这个过程一定要分清一本书是略读都不值得,还是仅仅快速看一遍就够了。如果确实是增进理解力的书,那么可以预见的是,这本书一定会费点力。而方法就是:价值低的书,快速读完,没价值的书不读,高价值的书只读能读懂的那一部分?读者没有详细解释,但好像只能这样理解。
逗留与倒退
半个多世纪以来,速读的课程让我们有了一个最重大的发现:年轻或未受过训练的阅读者,在阅读一行字的时候会在五六个地方发生“逗留”(fixate)现象。(眼睛在移动时看不见,只有停下来时才能看见。)
因此,他们在读这一行字的时候,只能间隔着看到一个个单字或最多两三个字的组合。
更糟的是,这些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到先前读过的句子与那一行去了。
幸运的是,要矫正这样的习惯还蛮容易的。一旦矫正过了,学生就能跟着脑部运作的快速度来阅读,而不是跟着眼部的慢动作来阅读了。
任何复杂的工具其实都比不上你的一双手来得有用。
你可以自己做这样的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
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理解的问题
在你明显增进了阅读速度后,你会省下不少时间。我们的手不只增进你的阅读速度,还能帮助你专注于阅读。
但是专心并不一定等于理解力。一个读者要能够正确地回答许多更进一步的问题,才表示有更高一层的理解力。
速读的问题就出在理解力上。事实上,没有经过分析阅读,你就没法理解一本书。
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分析阅读,是想要理解(或了解)一本书的基本要件。
检视阅读的摘要(本章摘要)
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该用什么样的速度。
超快的速读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
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但无论怎么说,阅读速度,只是阅读中的一个微小的问题。
一根手指就解决了,如果在电脑上读书,动动鼠标就解决了,还能随时标注。
略读或粗读一本书总是个好主意。尤其当你并不清楚手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细心阅读时(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必须先略读一下。
略读过后,你就会很清楚了。一般来说,就算你想要仔细阅读的书也要先略读一下,从基本架构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最后,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
不要害怕,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我们已经完整地讨论过第二层次的阅读——检视阅读。我们会在第四篇时再讨论同一个主题,我们会提到检视阅读在主题阅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角色。
无论如何,你应该记住,当我们在本书第二篇讨论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时,检视阅读在那个层次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功能。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都可以当作是要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的预备动作.
第一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作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帮助阅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
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之为粗浅的阅读——帮助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入第二个阶段。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