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实录和评析
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课文,文章层次明显,重难点突出,授课方式为文本教学带来示范,本课实录感悟有三:
1.重视交流课产生的互动性
2.打开重点感悟对重点划分的局限性
3.牢记书信的双向交流
有时候教学生学习也是学生在带领老师学习,老师退出课堂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既使课堂氛围轻松,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于老师将本科课变成了一堂交流课,交流内容依次为:生字——词语——朗读——感悟,这堂课的前提和收获都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有的学生善于发现、质疑,而有的学生则喜欢答疑和挑战。老师只需要起一个桥梁作用,融入学生、平等对话,既可质疑也可答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开思维的天地,让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
之前对抓重点感悟课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重点的把握不一定只有老师掌握,老师起的是引导作用,学生在自我感悟的时候,老师尽可能鼓励学生去多发现、多感悟,如果学生感悟的细节越多,那么他对整篇课文情感的感受会越多,也会越深,这一点不应让老师的划分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应打开重点感悟部分对重点划分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有理有据的充分感悟。
记得上次写文章《浅谈文本延伸写作的分类》时,我写出了对当堂随文写作的类型分类,也提到了反写式写信。今日看了实录之后,又重新整理了书信写作的特点,书信教学中必须牢记它的双向性,有信必有回应,谁来回应?这就是书信写作练习的由头,站在哪种角度写信?这就要留意书信反写的方法。对于一种写作文体有了系统的认识之后,会大大加强写作教学的效率,如果每种文体都能被教师量化成具体方法,那质的飞跃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