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便签I
(1)为更加直观的阐释如何更好的将书读薄,我做了以下表格方便厘清。
(2)原文理解:
①面对需要记忆的东西时,我们不应死记硬背,而应理解性记忆。我们应在阅读书籍的同时,认真思考、仔细理解,从而形成自身的逻辑思维,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消化书籍知识,更有利于加深我们的记忆。
②将书读薄是理解性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理解性记忆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览图书时,我们可以先通读全文,了解全书大意,梳理框架;然后划分板块、逐步深入,进行局部分析;再理解图书细节,寻找关键词;接着思考提取的各个关键词的相互关系,并联系已知的新旧知识,总结成为知识网络;最后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以上五个步骤,循序渐进,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理解性记忆。
(3)我的建议:
将书读薄需要我们从整体到局部、从理论到实践,一步一步加入自身理解,循序渐进、融会贯通,使之不再是宏观的模糊概念,不再是干瘪的印刷文字,使它们变通成为自己的语言,使它们成为指导自己言行的方法论,方可更好的进行理解性记忆。
二、便签A1
回顾十多年的学习时光,我发现自己也有过不少“理解性记忆”的经历。
举一个印象比较深的例子。
中学时代的文言文在众多学生心目中可能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板块。许多古文与白话释义严重不一,粗略读完一篇文言文后可能脑细胞已被杀死一大片,但对它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却仍是一知半解。这可能不仅来自于对全篇文章大意的不了解,更可能来自于对于文章中重点字词的释义的不了解。
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我们开始了新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首先是通读全文。全文中总有自己理解的句子或词语,通过这些先形成最初的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总体理解。
然后划分层次。中学时候的文言文大多是人物传记,先根据自己理解的大意对此篇文言文人物的生平经历按时间或者官职划分层次,使之结构更加清晰。
再寻找关键词。每个结构中总有那么几句话或几个字词构成了此部分的关键之处,此时我们能做的便是准确无误的将它们翻译出来,便能够理解此部分的大意了。
接着融会贯通。将几个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的便是整篇文章的大意了。而将此篇文言文中出现的新词与以往阅读的文言文中出现过的旧词相结合,有相同释义的则合并同类项,无相同释义的则将它们单独记忆。将文言新词与旧词整合重组,使它们形成强大结构网络,烂熟于笔头,更牢记于心。
最后实践运用。生活中总有许多优美的古诗词,学习了文言字词后可以与同学根据自身理解更好的讨论诗词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好的在应用中进行“输出”。
通过理解性记忆,使我更好的进行了文言文阅读,也加深了我对部分文言字词的理解,使我在之后的文言阅读中能够举一反三,降低阅读难度。
由此观之,理解性记忆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
三、便签A2
通过阅读此书,我真切明白了“理解性记忆”的重要性。为了在今后学习中更好的贯彻这一行为,我有以下想法:
①看书时不要为了看而看,这样的结果只会是死记硬背。我们应该理解性的看书,理解性记忆书中片段以及知识点。
②将书读薄的五个重要步骤:了解大意、局部分析、寻找关键词、融会贯通、实践运用。五个步骤循序渐进,方可更好的实现理解性记忆。
③理解性记忆需要我们从大到小、从小入微,一步一步分析理解,形成自身的独特逻辑。同时形成这一套逻辑后,应该由理论到实践,让形成的结构网络思维网络指导我们付出相关实践,这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的记忆,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学习。
④理解最重要!要学会理解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