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年轻干部普遍学历高、思维活跃,却在应对复杂局面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一些成长迅速的干部一路伴随着赞扬与肯定,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局限,这种认知差距恰恰说明:年轻干部的成长,不仅需要专业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建立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批评意见的意识和胸襟。理性分析并有效吸纳这些声音,不仅是推动年轻干部蜕变成长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深沉的政治担当和不可或缺的工作智慧。
任何决策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民的生活与实践。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效果,遇到了哪些梗阻,群众的真实感受怎样,这些信息往往无法完全通过层层筛选的报告和精心准备的汇报得以完整呈现。相反,那些来自基层的批评、网络上的质疑、工作中的不同意见,虽然可能因直指问题核心而显得尖锐,却恰恰代表对政策效果的“即时反馈”和“压力测试”。忽视这些声音,就等于忽视了工作的薄弱环节和改进方向,拒绝倾听接受,就像赶路只看方向不管路况,看似一往无前,实则步步惊心,不知何时就会“踩雷”。
拥抱批评,是年轻干部锤炼过硬心态、过硬能力和过硬作风的必由之路。习惯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久而久之,便会不自觉地屏蔽不同的观点,下意识忽视潜在的风险,甚至产生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这种状态下做出的决策,科学性和实操性无疑会大打折扣,更会导致在急难险重面前措手不及。唐代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其言论常令太宗李世民感到难堪,但正是这些逆耳忠言,辅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充分说明了有人敢怼、有人能劝,决策才能少走弯路。接受“吐槽”,非但不会折损形象,反而能够推动年轻干部思想上更进步、政治上更成熟,敢于直面批评、乐于听取异议的年轻干部,也更能收获“这领导能处”的群众认可。
善待直言者也是抓强班子带好队伍的关键一招。如果对批评者进行排斥、打压甚至报复,不仅会堵塞言路、蒙蔽真相,更会严重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损害组织的凝聚力和公信力。长此以往,敢于讲真话、提意见的人会越来越少,阿谀奉承、弄虚作假之风则可能滋长蔓延,最终污染一个地方或单位的政治生态。
新时代的奋进路上,年轻干部应当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胸怀,主动跳出舒适圈,善于从不同的声音中汲取智慧、发现问题、改进作风,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的工作实践中行稳致远,切实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