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搞清楚到底是谁的问题。
大多数父母都会落入两个陷阱,一是把本该归属于孩子的问题,自己却承担了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鼓励孩子自行解决问题;二是把本来是家长的问题,却让孩子承担了没有必要的伤害,家长应该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去管教好孩子。
父母效能训练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问题归属原则,就是分辨出究竟谁处在问题区。这里的问题,是指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他,需要他来解决,而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谁出现问题。
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到底是谁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否则,肯定是南辕北辙,无功而返。
很多父母在一开始很难意识到问题归属的观念,更别说去选择到底谁该为这个问题负责任了。
如何理清问题所有权,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说,问题归属分为以下4种:
1.孩子拥有问题。
当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拥有问题。孩子不高兴,感觉到挫折或者遇到了麻烦等,由于孩子的行为没有妨碍到大人,所以不是家长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
如,孩子自己玩儿划破了手,孩子对一个朋友感到很生气,孩子发现家庭作业太难了,等等。因为这些是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的问题,是独立于父母生活之外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拥有问题。
当孩子拥有问题,父母的处理方式应该是:沉默,非语言的关注,理解的应答,积极聆听等。
2.父母拥有问题。
孩子使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但是自己一些不被接纳的行为干扰到了父母的权利,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属于父母拥有问题。
如,父母在赶时间,孩子却在那里磨蹭;孩子放学后在外面玩,没有告诉父母;孩子听音乐声音很大,影响了父母休息。
这些行为说明父母有问题,父母是否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则要看父母本身的意愿。
当父母有问题时,父母可以通过面质性我信息、积极聆听的转换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3.没有问题。
当孩子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他的行为也没妨碍到大人,所以在亲子关系上没问题,这是亲子之间的快乐时光。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用表白性我信息、预防性我信息、积极的我信息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和孩子一块玩儿,或者分享彼此的经验鼓励孩子。
4.双方拥有问题。
当孩子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产生冲突的时候,双方都拥有问题。如,孩子想和你一起参加宴会,但你怕他捣乱,所以不愿意带他去;孩子想要更多的零花钱,但你不想让他乱花钱;孩子想去学画画,你想让他学音乐。
当双方都有问题,最佳的解决方式就是双赢法或第三选择。
总之,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找到了问题在哪里,也就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