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底气
——聊聊《未选择的路》
这几天,教师圈热议熊芳芳老师辞职事件。熊老师在她的公众号发了篇文章《他们其实都想多了,其实这很熊芳芳》,“豪迈与凄凉参半,有决绝也有不舍。”这种感觉,才最真实。毕竟她已经31年教龄,7年之后退休,恁谁,也不舍。可她最终义无反顾,“如同从火盆的余烬中抢出残存的纸片”,读这句话的时候,心里蓦然涌动出一丝悲壮来,近乎“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肃杀。
网络舆论持续发酵,起哄式的传扬,起哄式的贬损,折射出如许觊觎甚至带着羡慕嫉妒恨的心理病态。事实上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像熊芳芳们那样有底气罢了。比如我,连换个城市的勇气都没有,更不必说辞职。选择怎样的路,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就好,与旁人无关。别人选怎样的路,是别人的权利,何苦指手画脚,非要榨出一些人性的狡黠与卑劣呢?
不由得想起佛罗斯特那首《未选择的路》,熊老师只不过选择了那条可能在常人看来荆棘密布、人迹罕至、需要开拓的路,而绝大多数人则习惯走那条一眼能望得到头,鲜花和绿树都已栽好的路罢了。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学习,工作,生活,莫不如是。
“黄的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当人生遭遇选择时,我们常常犹疑,甚至四处征求意见,企图帮自己做出一个将来不后悔的选择,生怕一步错步步错。这都无可厚非。但最终,只有自己想清楚做出的决定,才可能遗憾更少。
记得初中毕业时,中考是要进行两次的,第一次选出的优秀学生,才可以参加中专的复试。复试我们学校最终被录取的,只有三个人,其中有我。我的老师建议我去读宝中考大学,我的母亲希望我读师范早点补贴家用。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做选择,想到父母的辛劳和读书的费用,我默默在三个志愿里都填写了师范学校。尽管有遗憾,也不觉得有多后悔,至少,我是个孝顺闺女。
诚然,有些选择,可能会改变人生的轨迹,我们需要听听老人言,听听朋友劝,但最终,总要靠自己来做决定。工作了,介绍男朋友的不少,动辄说对方家庭如何,父亲是什么职位,总觉得可笑,又不嫁他爹,说这些干什么。一概不见,我也是有主意的人。和先生相处的时候,母亲委婉地提醒:“家庭条件不好,又没有房子,你就得自己攒钱。不像条件好的,你挣钱自己花就行。当然,这是你的事,我和你爸你会拗着你,自己想清楚就行。”的确,这些年不轻松,但不啃老,不依赖,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实,背影挺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决定了,选择了,即使前路崎岖坎坷,也要走下去。未知愈多,挑战愈多,新鲜感愈强,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亦为可知。
每次和女儿或者学生聊未来,我都要提到选择,今天的所有辛苦,皆是为了选择的自由度更大:读什么样的高中,去哪个城市读哪所大学,将来做什么工作……能够自己选择要走的路,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需要底气。这底气,靠得不是说辞,而是自己的能耐。
一个人只有能力强大,才会拥有选择的底气,到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感谢智慧的弗罗斯特,一首《未选择的路》,于诗情画意的唯美中,含蓄隽永地指引我们思考人生的选择。仿佛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拂去满屏灼热的焦躁。
田玲写于2020年5月23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