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绪、感受、确认以及扩大来访者的知觉,让来访者充分了解自己的体验以及统整自己的知觉,最后得以体验更安全、更一致的自我感。
我们跟来访者互动的时候,首先他呈现出来的,我们能够接受到的是他的情绪。我们说双重聆听,我们看到他呈现出来的东西,也要看到并协助他看到自己内心层次的感受。
小孩子的情绪更接近自己的感受。一个小孩子,看到妈妈抱起了其他小孩,他情绪非常激动,大喊着让妈妈放下,愤怒的跺脚、大声的哭泣。他的身体、行动、表情、语气结合语言一起呈现出并且让他人看到“我很生气,很嫉妒,我不要妈妈抱别的孩子”。他情绪背后的想法是什么呢?“我要妈妈抱我,只抱我”,他甚至会直接拽开妈妈的手使劲抓住妈妈的衣服,让妈妈放下那个孩子抱自己。他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呢?“我害怕、我害怕我不能独占妈妈,害怕被妈妈抛弃”。小孩子从情绪到感受的路很短、很直接,容易被我们捕捉到,理解到,小孩子的情绪很真实,离身体、离心很近。
有的妈妈能够看懂孩子,看懂他的情绪,了解他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她会把那个孩子交给其他人抱起自己的孩子抚慰他,如果没有其他成年人在场,她会同时抱起两个孩子,尝试让两个孩子互相了解。两种做法都顾及到了孩子对于安全感的需求。
如果妈妈没有看懂孩子,推开孩子,呵斥、批评教育或者嘲笑孩子的自私,那么他就会知道生气和愤怒的情绪是不被妈妈允许的,并且会更容易导致妈妈的抛弃,于是他的恐惧感加巨。再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他会压抑自己的愤怒,表现出来的是无力、无助的哭泣;如果哭泣仍然不被允许,他会隔离自己痛苦的感受,表现出冷漠、无所谓;更有甚者为了讨好妈妈,主动表现出愿意和他人分享妈妈。外在的情绪表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心恐惧、痛苦的感受不会减少反而加权增加。大人们会说,这个孩子长大了,这个孩子真懂事。这种懂事的代价是,情绪离身体、离心,离感受越来越远,他也越来越不明白自己,越来越敏感,越来越纠结拧巴。自体越来越破碎。
表现在咨询当中,咨询师和成年来访谈情绪就变得很不容易,你和他探讨对一件事情的感受,他或许会笑着跟你讲述创伤,或者一边讲述创伤,一边为造成创伤的人辩解,他们都是为我好,他们这样对我才让我如何如何,或者马上表示自己已经好了,已经和过去和解了。他看上去是在跟你谈情绪、谈感受,实际上,他谈出的内容有层层的包装,他甚至下意识的去躲避跟真实感受的联结,把你和他一起至于迷雾当中。从他情绪到心、到感受的路已经很远了。这对咨询师和来访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感受是灵魂的语言,来访者到咨询室里来无非是为了了解、看清并统整自我,所以从情绪到感受是必须要走通的路,这是一个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合作努力的抽丝剥茧的工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