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在导入环节,通过播放相关历史影像资料,展现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进入课文学习情境。学生们对李大钊所处的时代表现出浓厚兴趣,为后续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基础。
2. 读写结合提升能力: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李大钊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分析其体现的人物品质。随后安排小练笔,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描写身边的人。大部分学生能积极运用所学,在练笔中展现出一定的写作能力提升,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融合。
3. 小组合作促进交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围绕 “李大钊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及精神品质” 展开讨论。小组内学生积极发言、相互补充,思维碰撞出火花,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合作交流能力。
二、不足之处
1. 深度理解欠缺引导:在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时,虽然学生能说出表面意思,但对 “伟大的力量” 深层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学中引导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2. 教学节奏把控失衡:在分析李大钊被捕经过这部分内容时,花费时间过多,导致后面拓展延伸环节时间紧张。原本计划让学生分享更多革命先烈故事,只能匆匆收尾,影响了教学的完整性和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3.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课堂上倾向于关注积极发言的学生,对于性格内向、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的展示机会和指导不够。这些学生在理解课文难点和参与小组讨论时存在一定困难,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引导策略:针对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前设计更多启发式问题,如 “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想一想这种伟大的力量可能来自哪里?” 同时引入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辅助讲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和理解能力。
2. 精准把控节奏:备课过程中更加精确地规划各教学环节时间,明确每个部分的时间节点。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反应灵活调整进度,若某个环节耗时过长,及时调整后续环节的教学方式,确保教学任务按计划完成。
3. 强化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课下提供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梳理课文脉络、理解重难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拓展性任务,如推荐阅读李大钊的其他作品并撰写读后感。在课堂提问和小组活动安排上,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让每个人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