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对于阳志平所写的“胜利者一无所获”这篇序言我真的有点读不太懂。文中借助海明威的故事,阐述了什么是心流、刻意练习、自我决定论。
对于海明威来说,写作是快乐的,写作带来了心流,但赫赫有名的海明威作家,最后却以自杀了结此生。写作真的带来心流了吗?
心理学家德西的自我决定论是这样说的,如果说动机是人类行为的食物,驱动着你去做事,那么这些食物有的是惩罚,顺从,诺贝尔文学奖等外在的奖赏,有的是兴趣、享受与内在满足。在德西们看来,前者是外在动机,后者是内在动机。从史料可窥一斑,名誉的确给海明威造成了重压,在他离世前那几年,他完全停止写作。海明威在诺奖演讲实时如是说到,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这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当有一天,海明威不得不面对创造力下降的事实,他会如何选择?海明威还能成为海明威吗?
硬汉海明威不仅在生活中追求卓越,作品更是要求完美,“他应该毫不留情删节,并在余生里逼着自己尽可能写好”。
对于海明威来说,他的写作是痛苦的,他在刻意的训练。在对天赋发展轨迹进行了研究中认为一个人学习任何复杂的技能都需要大约1万小时的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可以是很无趣和不愉快的。
可能恰恰是因为这种性格,让海明威不能完全投入与心流体验之中。“在他离世前那几年,他完全停止写作”。
大胆猜测,海明威仍然不自觉的将目标设定在了作品和名誉上。对外在目标的过于专注,与心流是背道而驰的。
如果不能从写作本身体验到巨大的满足感,留给这名硬汉的自然只有空虚。
胜利者一无所获,是因为到最后,胜利不重要了,不管胜利或者失败,他都享受内心满足。而在意胜利的胜利里,必将一无所获,除了空虚。
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不知作者的意图。也许是因为海明威因为空虚而经常酗酒才有这样的结尾:作为迷失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告诉我们,人生也是空虚,但在那虚无的人生中,会有一间干净、明亮、温暖的小酒馆。他来自感官之乐、思维之乐、人际之乐、工作之乐。我歌乐徘徊,我舞影零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那里,你,邀请你的影子,外加月亮,且打来二两心流,酌言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