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小时总是想学说更多的话, 以和大人有更多的交流或是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长大了发现没经过大脑思考的话,说出来反而并不是好事了,也与小时的情形反了过来。
这是与我们的大脑有关系,大脑有个神经系统---语言中枢神经系统,语言中枢负责控制人类进行思维和意识等高级活动,并进行语言表达。当我们想说话时,语言中枢开始兴奋,产生神经冲动,此时说话的信号开始传递,让我们的嘴与各个器官进行配合,通过声带发出声音。这是生物学上的机理。但在本质上,大脑与嘴是文明与本质的对决。
当然,有时也会出现,说话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想到什么就直说,偶尔会忽略他人的感受。
自己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某些时候和客户交流,自己的一些话语会没经过思考就脱口而出了,说完后发现这实情并不是如此,容易被客户给捉住漏洞,自己的反应此时没能跟上,造就了不好的结果。后面想补救也比较难了。
这些可能是基于当时的场合,需要多说一些话来获取对方的认可,期待达成交易或价值交换,甚至是满足自己的某一种情绪,从而让它释放。
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场合,因为大脑和嘴巴的博弈本质上是文明与本能的对决。有时是说得多错得更多,大脑来不及思考。这只会带来更多的不良后果,此时要做的是多去修炼个人的说话能力,学习不同的技巧。
1、培养停顿意识
每当开口说话前,在心里默数“1、2、3”。这个短暂停顿就像给大脑设置的“缓冲带”,让它有时间启动思考。比如,当你在会议上想要发言时,别急着脱口而出,先默默数这三秒,思考自己要说的内容是否恰当、是否有条理。刚开始可能会觉得不习惯,但经过一段时间刻意练习,停顿就会变成自然反应。在和朋友聊天分享趣事时,数完三秒再开口,也能避免因过于兴奋而口不择言。
2、学会倾听与观察
很多时候“嘴比大脑快”是因为太急于表达自己,而忽略了对方。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多关注对方的表情、语气和肢体语言。如果对方皱起眉头或者眼神游离,可能表示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这时就该及时调整。例如在与同事讨论项目方案时,先耐心听完同事的想法,观察他们的态度,再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对方,还能确保你的回应更契合对方需求,使交流更顺畅。
3、加强情绪管理
情绪激动时,人们往往更容易“嘴比大脑快”。当察觉到自己情绪高涨,比如在争论中开始感到愤怒或者兴奋时,先做几次深呼吸。深呼吸能调节身体的应激反应,让情绪平静下来。在情绪平稳的状态下,大脑才能更理智地思考。比如和家人因为观点不同发生争执,感到情绪上头时,马上深吸几口气,等情绪稍微缓和,再继续交流,这样就不容易说出伤人的话。
4、把抬杠变成搭桥
用这三句话替代本能反驳:
- “这个角度有意思,具体说说?”(给他人递话筒)
- “要是...会不会更好?”(把否定句转疑问句)
- “我担心的是...你觉得能怎么解决?”(共同解题模式)
就像上次老妈催婚,我说:“要是五年后还没遇见合适的人,妈您会怎么帮我?” 结果她愣了半天,最后说:“大不了妈陪你住养老院。”
5、反思与复盘
每天花些时间回顾当天的交流场景,尤其是那些因“嘴比大脑快”而出现问题的时刻。仔细回想当时说了什么、为什么会那样说、如果重新来一次应该怎么说。比如,你在与客户沟通时说错了一句话,让客户面露不悦,事后就要反思是因为当时过于紧张,还是没有充分思考。通过这样的反思复盘,能加深对自身问题的认识,避免下次再犯。你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把这些反思记录下来,时常翻看,强化记忆。
6、学点逻辑知识
推荐一本书《超越感觉》,英文名:beyond feeling,通过学习一些基本逻辑训练,可以让自己的大脑慢慢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做出有效的决策。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悟不在求,得放平心态,慢慢来改变自己,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