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如何做到高技术人才既要垂直成长也要交叉成长?
我们讲任正非除了提供这种宽容的环境,畅所欲言能发现人才优势以外呢,他强调要垂直线和交叉线要能够同步的发展。
比如专业线就我一直做,比如说我一直做新品研发,我一直做新品研发,这是专业线。
那实际上呢,专家也进行交流,就是有时候隔行如隔山。
另外一个行业,可能他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实际上你稍微借鉴一下,能在你这个领域中产生很大的效果。
因为不同领域他那个研究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可能基础的哲学逻辑是一样,但是具体的方法和方法论是不一样的。
那你借鉴一下,可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所以我们讲的经常跨界交流会有很多收获,所以他也强调跨界专家交流平台,就是在烟囱上搞一朵云。
就什么意思呢?就你是搞物理的,你是搞化学的,你是搞某方面专家的,你们能不能加一朵云,上面有朵云能把你融合起来。
这样你们能跨界交流,融合创新,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所以说华为一直强调,一杯咖啡吸收宇宙力量。
什么叫一杯咖啡?
一杯咖啡就是要一起喝喝茶,一起聊聊天,一起交流一下,所以用咖啡来代表交流。
融合宇宙力量,什么叫融合宇宙力量?
就是一份知识,很简单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的,一份知识一份思想,分享出来就变成两份知识两份思想,就这么简单。
但很多企业呢,尤其是一些高端的人士,他没有这样的一个,企业环境的时候,他往往会觉得要么就保守。
就觉得我分享出来为什么呢,那我被别人超越了,就不够开放。
要么就是分享出来以后,别人可能觉得你这个乱想,没有什么用,那这就是他会被人嘲笑。
或者是像刚才我们讲的一些例子,他没有得到很好的一个土壤的照顾,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在生活上,在经济上一个很好的解决机制。
所以说呢任正非强调就说,要培养这个创造人才的土壤,就要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力量。
不要给高级专家,给这些高级技术人才,专家有太多的管理人才的责任。
很多企业觉得好不容易搞一个技术人才,老喜欢把他培养成管理人才。
实际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用人用长处。
很多专家其实他不喜欢管人,勉强管一下人,实际上他也是勉为其难的,你也是没有把他的这个真正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他其实不在于管人,那你说我们能不能配个副手?
但我们很多企业他不是配个副手,他配个老大,让他带着这个专家。
这个是有问题的,这是专家的专家,然后这个管理层可以服务他,你名义上可能是一把手,但你带这个专家,可能实际上是一把手。
他只是不管人,他专管事情,这个就很关键。
但我们见到很多企业家呢,对技术专家这一块,他要么就是招的其实不是技术专家,是已经早就在做技术管理了。
那这个是管理工作,你就只能定位成管理人才,你不能把它定位成专业人才。
这是很多企业做研发极大的失误之处,这个特别多,绕了一大圈,花了很多钱,组建了很大的团队。
但最后发现实际上呢,技术人才,专家人才说不上话,说的是管理人才说的话,管理人才这个东西就有很多灰度了。
他跟技术不一样,技术要捅破天,就像我们有个客户,比如说像韶音科技,就是骨传导耳机的。
这个大家听过他们,那像这个骨传导耳机这种,那他有几十个博士专门就是研究他的捅破天的技术。
那其实华为也是一样,他的5.5G,现在比如说Mate 60 Pro,所谓的5.5G,它其实是捅破天的技术。
你不能让他们去搞管理,所以任正非说不要拉郎配,要给他们自由度,他们能发挥多少能力就发挥多少能力。
你不要搞管理,管理有专门搞管理人才去搞,技术方面也懂,也能跟他们交流。
但是呢技术方面没有他们那么牛,所以我们做研发的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喝咖啡是种形式,网聊也是种形式,就网上喝咖啡。
比如说这个大家知道华为里面2012实验室,就是那个搞芯片的那个实验室,就现在很受关注的。
实际上他说起来实验室他有几万人,有三四万人,他3万多人是干什么呢。
就是我们知道基础研究和这个应用研究,中间是有巨大鸿沟的。
就比如学校里面科研机构做基础研究,但他怎么变成应用,像华为做出手机叫应用研究,中间有鸿沟,就是2012实验室就专门干这个事。
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做出一个桥梁出来,它是2012实验室。
所以他说2012实验室要在网上进行讨论,所以他见了很多,因为大家都喜欢现在网上讨论,隔个屏幕可能更容易,而且是世界各地的。
包括疫情影响,包括不能立即见面,所以这个里面就可以有一些这个像华为在这个心声社区,包括他的黄大年建立这种线上线下的这种讨论区。
这都是一些所谓的讨论这个所谓的线上咖啡,电子咖啡。
那网聊这种他觉得也是一种咖啡的方式,他觉得这就类似于这个贵人指点,高僧开光,西汉张良在桥头获得的天书,就类似这种感觉。
这确实是,我们知道,尤其是你对一个领域研究透以后,就是像比如举个例子,我们对人力,对这个激励,对这个企业管理可能有一定研究。
你研究透了以后,你偶尔叫妙手偶得之,偶尔跟哪些人这个聊了一天,有些专家这些他说了两句话,你恍然大悟。
比你看多少书,经历多少培训,经历多少都有用,这也是一个逻辑,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视频的一个初心。
所以任正非说呢一杯咖啡要吸收宇宙力量。
另外他强调要什么呢?
要互动交流
就是交流,任正非其实是最喜欢写东西的,你看他这个管理的灰度又体现出来了。
他说我们讲话互动,又比文字互动效率要高,表述更清楚。
他说高级专家呢,就是这些技术专家,这些管理专家,要用更多的精力来读文献,不要老是埋头做事情,要把一半时间来读文献。
这个我就很有感触,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强调2点:
第一个要进行交流。
实际上任正非是非常喜欢写文章的,大家知道嘴巴去说,你可能有些人,特别是像我也比较会表达。
很多我们做管理者都比较会表达,其实他说的含金量低,就他说了很多句话,实际上含金量的话少。
包括我现在可能也不能保证,每句话都说有含金量的话,所以我们做管理者一定要会写。
我经常说,你看任正非要求他的高级干部最多写600字,600字说明一个问题。
你越是高级干部你才能写600字,你要低级干部,你能写300字,你不能写太多。
你说我要写2万字,说明一个问题,那是你的解决方案,那不是你要跟我沟通的
一个问题。
你跟我沟通呢,我是你的上级,假设值600字,也就是说文字的效率其实更高的。
但他为什么这里强调讲话比文字效率更高,是因为他这是管理的灰度。
任正非经常会说一些看似矛盾的话,我们要理解,他是要强调专家这帮人太会写了,他们缺什么,他们就缺交流。
他们老是躲在屋里,这个故纸堆里,所以说不同人他强调点不一样。
另外他强调就是要读文献,这也是我跟大家分享的。
我们做管理的人一定要读文献,就我们作为管理者也好,你不管是哪一个领域的管理者,你不要说技术了,你要读文献。
我们都非常清楚,你要读技术文献,这个文档你要读,也一样的。
我觉得读文献是效率最高,然后这个是人类知识的边界,因为一篇好的文献,他就会把人类知识边界稍微在前面,在这个边界中扩展一点。
但我们很多这个书籍,或者很多其实是没有的,或者是未经证实的知识。
所以这个浓度和这个可信性就差很多。
所以这个文献,尤其是顶级的文献,举个例子,像中国的本土的,比如《管理世界》可能对很多人,这是中国的Top One管理的中文期刊。
然后像这个《南开管理评论》,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杂志,像这个大家可以查一查这些,大概A级以上的杂志,这些有好多。
大家都读一读,我觉得有很大的好处。
有人说我读文献读不好,我又看不起这些写书的,那就说明你处于中间,你这个读书你又不愿意,读纸质书,文献你又不愿意,你又看不进去。
那你就像任正非所说的,你就没有效率,你的知识就没有高度。
另外的话,任正非华为里面强调这个黄大年的茶思屋,他说要创造人才成长土壤,宽容环境,让大家畅所欲言,炸开思想。
然后呢他说黄大年茶思屋,应该号召所有员工都把他们认为好的文献都转载过来,如果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就把索引放上去就行了,大家再去查。
实际上大家听明白这个意思了,意思就是说有很多版权的问题,大家没法分享,那这个怎么办呢?
你就把标题放上去,然后你们就私下里你们有什么方法,你们就自己解决,大家懂的,都能找到。
所以说他提出来互动交流这一点,也是在基于一杯咖啡吸收宇宙力量,然后进行互动交流。
然后刚才我们也分享我们建议读文献,这是我跟大家的建议,如果你真想自己思维有高度,有深度,一定要读文献。
你说我不是做学术的,我读文献什么,我读研究生读博士写论文的时候,我早忘记了。
但是我相信做这个文献,才是人类知识的一个探索,他们做科学家的,做这种学者的,他们scholar的这帮人,他们肯定还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把他的成果拿出来,可能我们不是生产知识,但是我们运用他们的知识,这个很关键。
你就能秒杀很多的咨询人士,或者是甚至很多的这个学者,因为他不懂这个应用,就是我们的管理实践,当然你就秒杀很多的管理实践的人。
我们讲这个所谓的垂直线和交叉线,其实一直在讲垂直线。
当然交叉线就是我们之字型的干部成长路线。
所谓的之字型路线,是华为内部的一个名词。
所谓之字型其实很简单,也是跟我党学的,就是很简单。
举个例子,我们的部长级的比如干部,或者是这个中央级的干部,省级的干部身为一把手,他已经是在几个省都当过副手了,当过副省长。
或者在某个低级别的这个地级市当过市委书记,你才有可能到当副省长往上升的。
也就是说你要走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你才逐步逐步往上升,而不是烟囱式的升上去。
就做管理者,你烟囱式升上去,我一直搞人力的,我一直搞marketing的,这是不行的。
这说明你的眼界太窄,作为领导,领袖,你是要看方向,看得又远又宽的,那这个时候那当然需要你的,我们讲专业又专又博。
所以这个就是干部的之字型路线,它是要交叉的垂直路线。
你走一段,然后你再走到另外一段,然后交叉一下,另外一段是另外一个领域。
比如我做了人力,我再做marketing,做营销,像任正非所强调的,比如说我们也讲过这个财务,要做这个项目财经PFC。
项目财经里面那就是你要什么呢,你先走财务的路线,走了财务路线,在项目中跟业务打成一片。
这个不是打架,是大家一起两手沾泥,这样的话,你走这个项目财经那条路线,走着走着走什么呢,可能你再跳的业务线去直接管业务。
然后你再往这个财经上走,你的这个格局才越走越宽。
这也是我们讲这个垂直线和交叉线一个方面。
所以我们今天整体的主题呢,就是技术和人才要循环流动,循环赋能,走这个烟囱的垂直线和交叉线的结合。
也就是说不管你开始烟囱还是我一开始就做管理者,最终一定要有专业线。
不管是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最终都是专一行,一定要成专家,就不管是任何人都要成专家,这个非常关键。
成为专家以后,你逐步才能走这个垂直路线,以后走交叉路线,走之字型路线,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的管理者。
这是我们强调干部的一个培养路线,也是给大家分享一下。
本文章内容为中天钧策及许OK(许惠文)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发请标注出处,仅供学习使用,商业用途,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