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简读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首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区应毓评价:“此散文集堪舆为"大散文",意味着大的格局、大的气度、大的视野。虽然著者的文笔是散文性的,但其眼光却是历史性的,有着超越文化历史现实之处。”
他以浓采溢才之笔记录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内外访学和旅途所思所感。从阳关到柳侯祠,带领我们追寻中国文人的音。从夜雨诗意到笔墨祭,纵览千年翰墨诗文的风雅。一篇篇散文勾线描点间形成了一部历史地理图册,里面记录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脉,无愧为当代文化散文的扛鼎之作。
全书共包含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这四个部分。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人头攒动的旅游景点,而是高山背后蕴藏的神话与传说,是溪水之中流淌的记忆与情怀。如梦起点写的是作者的几则童年往事,女教师来到了作者所在的山村,用温热的知识为乡村解了冻,作者也因此有机会走出乡村,在饱读诗书后得出了“人应该回归山河”的感悟,看似与旅行毫无关联,实则道出了作者“苦旅”的原因。中国之旅和世界之旅记录了余秋雨踏遍重要文明遗址的足迹。两河流域、埃及、阿拉伯半岛、希腊、罗马……余秋雨探访了重要的古文明发源地以及众多国家,成为了迄今为止全球唯一能够抵达全部现场,探访人类史上重要文化遗址的学者。人生之旅则是描绘了文化背后的鲜活生命。文化的创造必然历尽艰辛,这背后是无数条高贵的生命在支撑,如谢晋、巴金、黄佐临 ……余秋雨以自己熟悉的文化创造者为例,叙述了他们由创造之苦融合而成的人生之旅。
二、读后感受
该书散文内容大多是余秋雨先生在众多的人生足迹和山水见闻中带给他思考,使他内心无法平静的事物,在一段段经历构成的人生长河里翻翻捡捡,去捕捉那些令人神情激荡的心绪,在两千多年风云变幻的历史风云里;在无数次回望的人生里。
人生的境遇似乎是塑造个人最好的模具,把人们的心智打磨的无比刚强的同时又保留着文人惯看山水的诗情画意。至今,我一直在思索,在众多散文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使他们在看似繁杂的思想洪流中有片刻的统一。
当先生将目光投向茫茫大漠的莫高窟,似乎想看穿一个世纪的屈辱,去与那位站在夕阳下的道士诉一诉满肚凄凉,又忽忆起阳关雪,那一座座矗立在原野的荒冢,在凛冽肃穆的萧杀之气里穿越了千年的风雪拍打着每一个再次踏足此地的旅人。昔日在这片原野里的腥风血雨也早已随着历史的江河雨打风吹去,留下的只剩下史书里的寥寥几笔和伫立千年的荒冢。
当一件件穿越时空的相遇发生时,我们往往会心头一震,大脑空白,呆呆地伫立原地,感受这千年前传递来的分量。当宏大的历史和波涛汹涌的历史事件真的铺展在眼前,个人的荣辱在此间已显得微不足道。
文人们在面临如此境遇时,往往能穿越时空,在真实的想象中去亲身经历那一场场风云变换,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理性的眼光审视着历史的走向。
我想先生在落笔时,想着一个世纪前的莫高窟、看着伫立在一旁的道士塔,那一场又一场的阳关雪,关注更多的应是人生种种在整个的历史巨画铺展在眼前时,个人面对变迁不可抗拒的无奈与苍凉。
诚然,这些想法是我强加给先生的。人们在回望过去时,不能只单独的想起某个人或单独的某件事,这样的回溯缺乏了整体感,再讲起时俨然失去了一层韵味。人们正常的回忆是讲到某人时,连带着会想到他做过那些事,见过那些人、什么事物会使他心头一阵、什么经历会让他难以回望…
人生便是如此,不断的经历,不断的回望,似乎经历永远每个完结,又想一眼把余生看穿。
我们永远都不能把人生的酣畅与痛苦经历完全,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充斥在人生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先生笔下穿梭在市井巷弄的信客、还是在乡里篆刻墓志铭的老翁,甚至于先生本人以及世间的有灵众生,都在一个不确定的人生里经历、感悟,在短短的人生里,度过一个或满足或遗憾的一生。
个人的足迹或许早已走过了无数山海,但内心深处,往往会有一个圆圈,在无形中影响着个人的处事方式。
文化苦旅是先生在经历的过程中,以文人的身份跨越历史去于处在那个时代的文人骚客遥遥礼敬。去亲眼见证历史一场场伟大的时刻,与那时的文人共饮杯中明月,共醉一生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