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老街,走进“红五星”门店,每每见到那“传递一片真情”的文字时,心头总有一股暖流,店里面除了面包、麻油等泰州特产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一盒盒“状元糕粽”(“糕粽”谐音高中),临近高考,许多家有考生的父母纷纷前来购买,看到那一盒盒糕粽,不禁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在那物质匮乏的七十年代,过节是我们牵肠挂肚的日子,也是满足干瘪肚皮放飞食欲的时候。端午节前,便跟着大人们去采摘芦叶,那时乡下的河两岸全是一片绿葱葱的芦叶。摘芦叶要挑芦苇茎秆中间的,芦苇尖上的太小太嫩,根部的又太老太硬,只有中间宽大的芦叶最为适宜,芦叶摘回来用草绳扎成捆,在锅里煮一下晾干,端午节便用来包粽子。
端午节这天,我们一手拿着粽子,一手拿着米糕,脖子上套着咸蛋网兜,那是多么惬意和威风!小伙伴们一起满村疯跑,空气里散发着粽子米糕和咸蛋的香味。那时候的粽子以白米粽为主,偶尔也会包点花生米和蚕豆瓣,条件好的人家包有红枣,那红枣粽是我最羡慕的,有红枣粽的小伙伴大家彼此相互咬一口,那一口甜甜的糯米香沁入心底,我暗暗地下决心,将来有条件家里一定要包上红枣粽。糯米糕则做成四方方正正的,上面点一点桃红,里面掺着去年晒干的桂花,讲究的则再包点豆沙泥,米糕热吃冷吃皆相宜,那时候填饱肚子尚且困难,像这样的美食只能在节日可遇,而平时不可求啊!
最难忘的是1989年高考,考场设在泰县县城姜堰中学,我们农村学校的考生统一在7月6日晚提前到姜堰,住在县国营招待所。那年的7月闷热难耐,招待所每个房间住四个人,室内只有一个吊扇在不停地挥舞,为防蚊子骚扰,每张床都配备了蚊帐。同学潘由于长期看书到深夜,每天总红肿着眼睛,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说要放松心态,不要再熬夜,可同学潘仍然躲在蚊帐里用手电筒看书,夜里失眠就喝脑乐静(一种安神助眠的药),说不紧张那是假话,我们农村孩子都如临大敌,高考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十几年寒窗苦读,最后能否“跳农门”在此一举。八十年代的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那中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考完回招待所,突然看到母亲站在招待所门口,同行的还有同学夏的母亲,我愣住了,她从没有来过县城,从家到县城二十多里,又不认识路啊?母亲问考得怎么样,我想到数学最后有一小题没有做出来,觉得愧对家人,愧对自己,低声说数学考得不好,强忍住眼泪,母亲见状也不知说什么好,从包里拿出尚带余温的粽子和糕递给我,到了宿舍,又帮我将昨晚换下的衣服洗干净,晾晒好后又匆匆赶回去。 我吃一口粽子咬一口糕,顿时感到自己幸福无比,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糕粽!下午我努力调整好心态,从容应对接下来的一门门考试。
后来我才知道,她和同学夏的母亲两人早晨从家里出发,步行到苏陈车站乘公共汽车,到姜堰后问路找到国营招待所,见面仅仅二三十分钟,为了不影响我们考试,又顶着烈日回去,到家吃中饭时已经两点多钟。母亲说那天见我考完状态不好,很担心却又不知道做什么好,回家后只能在心中每天默默地念叨。高考成绩出来后,我虽然没有考出最理想的成绩,但家人还是为我终于跳出了农门高兴,我知道那是母亲的糕粽驱散了我心头的阴影,给了我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一步步向前。而我那时虽然已经二十岁,但却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没有去宽慰母亲,甚至也不知道她们是饿着肚子回去的。
看到店里许多人簇拥买“状元糕粽”,我不由感叹道,从古至今,多少父母将望子成龙的美好祝愿寄托在糕粽上,其实,这小小的糕粽已超过食物本身的意义,这里面包含了天下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意,那是中国最传统式的祝福。 祝我们所有的莘莘学子梦想成真,更祝天下所有的父母吉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