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一第二学期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换了,新来的一位姓王的老师,他是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分来的。
之前教我们语文的也是个王老师,是个接近退休的老教师,文质彬彬,非常儒雅,他教的非常好,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印象最深的是他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节课,他朗读这篇课文时,在教室里边走边读,声音抑扬顿坐,脸上的表情完全沉浸在作品的情节里,整个教室也沉浸在文章特有的意境当中。他解释了作者为什么那时那刻去荷塘的原因,细说了荷塘周边环境的描写对抒发作者踏月寻幽的感慨所起的作用,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挣扎的灵魂对现实的反抗;提到荷塘和月色景致的描写,他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我们理解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体会了作者幻想着超脱而又无能为力的复杂心理。
讲课这么好的老师突然被换掉了,不管学校给出怎样的理由,同学们还是非常的不理解。
新来的王老师,身板看起来很结实,常常穿着没领章的绿色上衣,类似于退役士兵穿的那衣服,但他不曾当过兵,看起来很朴素,但总感觉到他有那么一点憨憨的犟犟的样子。
他有着很多新分来的大学生特有的那种初为人师的兴奋,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很想马上就能大显身手一番,却有着课堂教学经验不足,上课气氛控制还不那么得心应手,屡受学生诟病的共性,显得激情有余,技巧不足,似乎满肚子的知识啥都想讲,但什么内容都讲的非常凌乱。
再说了,同学们因为有与老王老师的情结,心里边自然会不约而同、不可避免的将他和老王老师进行着全方位的对比,从风格、从板书、从外表,从他的语气动作,甚至多少有点吹毛求疵, 那种抵触情绪从同学们脸上就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他上的第一节课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他特别分析了其中这么一段:……,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他说,你看看,寥寥数语,这动作、情节、心理,描写的多么到位,多么细腻,大师就是大师,语言多么简洁,三言两语就把一个人物的形象描写的如此淋漓尽致,把他的性格清晰的表现了出来,梁实秋反动文人的本性的被他揭露的可谓入木三分。
新王老师就是这样对鲁迅的文章佩服的五体投地,差点把他所能知道的溢美之词恨不得从他的嘴里全蹦出来,随时随地,一旦触及鲁迅,说起来都激动不已,手舞足蹈,眼里发射出激动的光芒,就想和任何人探讨,只是嘴里说出来的话跟他的肢体动作却并不显得总是那么协调,偶尔有些话还是慢一半拍。
他反复给我们强调,读鲁迅的文章,你不能浮于表面,要看他的深层含义。他说鲁迅的文章里面的文字非常考究,每个字,每句话,字里行间,都有深刻的寓意。当他说到这里时,坐在后排的一个调皮的男生突然大声问道:“王老师,这篇文章很多次写到狗叫,这里面究竟有啥隐喻?”,这一问,王老师显然感到了凑不及防,嗯嗯了半天,没能回答出来,非常尴尬,引起了哄堂大笑。
在讲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时,新王老师再次兴奋了起来,他朗诵起来铿锵有力,对于文中那个著名的长句,断字断句,恰到好处,驰张有度,轻重缓急把握地非常准确,他赞叹鲁迅笔锋犀利,语言泼辣,剖析了文章的严密逻辑,高度评价鲁迅层层紧逼的写法,把梁实秋逼到墙角,驳的他体无完肤,没有还手之力。
他毫不掩饰地从心底里佩服鲁迅先生,说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上课中间有学生说,鲁迅的文章有点过分尖酸刻薄,为什不能有话好好说?为什有话不明明白白说,反而用那么多隐喻?他听到后,反击说对像梁实秋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必要客气,只有痛打落水狗,才能解气。至于隐喻,他说写文章嘛,修辞手法的应用并没有定法,合适就是合理。
新王老师不仅爱讲鲁迅的课,而且特别喜欢在各种测验、考试的时候,出关于鲁迅文章的试题,《孔乙己》、《呐喊》、《祝福》、《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等多次被涉及,题型涵盖了写作背景描述、人物对话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和语言特点分析等,尤其喜欢考查文字背后的隐喻解析,与他讲课的内容一脉相承。
尽管同学们因各种原因,并不完全喜欢鲁迅的文章,认为它晦涩难懂 ,不好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班的同学考试时,在这些题目上基本没有丢分,新王老师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其实新王老师也有他可爱和好玩的地方。学生的早自习时间一般分配给语文和英语。由于新王老师上鲁迅的课时,过于兴奋,讲起来就刹不住闸,当下课铃声响的时候,讲的内容不到进度要求的一半,不得已他常常通过挤占早自习时间赶进度。如果说他只占用属于语文的时间,也就罢了,但他偏偏还抢占人家英语自习的时间。这不好几次,新王老师在同学上早操去时 ,就提前藏在教室门后,学生出操回来刚一进教室,他就把门一关,急急火火开讲了,生怕被英语老师抢先一步,对此英语老师常常摇头叹息,多次闹到了校长哪里,但总是效果甚微。
新王老师崇拜鲁迅及其的作品,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也贯穿在他平常的工作中,工作不到一年,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多篇关于鲁迅作品的赏析论文,发表在知名度颇高的,面向全国发行的高层次专业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