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书中把人的烦恼归结为人际关系,“我”与自我、“我”与他人的关系,并从“原因论”和“课题论”来解决我们的困扰。
给我提供思路:与自我对话。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把自己当作一个问题,与问题对话,不停地询问自己,步步追踪下去,答案自然浮出水面。
原因论
现在是由过去决定的,现在的不适是有原因的,以过去的原因为借口来解释目前的现状,为现状的存在找到了理由。这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选择让过去决定未来。
如果生活方式是可以选择的,那为什么不可以重新选择来改变现状呢? 因为对现状的改变意味着拒绝安稳与熟悉,投入到一种不确定、不安的状态中,潜意识里我们害怕这种陌生感,害怕改变。第一步就是要树立“对现在否认”的决心。
课题论
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1、判断课题——这是谁的课题,选择带来的最终结果由谁承担
2、分离课题——找出属于自己的课题
3、课题分离后——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不把自己的意愿和期望加在他人身上,不妄加干涉;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
横向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
纵向关系,采用表扬或惩罚,其实质是操纵。表扬他人,就把自己置于比被表扬者更高的层面上,于无形中确立了标准,期待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大人夸一个不哭不闹的孩子“真乖”,其他大人也会不哭不闹,我们却不会夸。潜意识里大人认为孩子是做不到不哭不闹的,而通过夸奖达到让孩子继续保持“真乖”,可以减少自己哄劝,让自己更省事儿。
在课题分离、横向关系(鼓励)前提下进行援助,把“他人”当作平等的个体,双方表达权平等,都能坚持自己的主张,也有拒绝或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鼓励“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适当施以援助,让他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花花草草并不是为了某个人而生长的,但我们看到它们就愉悦,说明存在本身自有价值。
共同体感觉——人际关系终点
寻找更大的出口,将自己置于更广阔的空间,在你眼前的小世界外,有更多更大的世界,当然也有更多个你。如此一来,曾纠结矛盾的此处变得不值一提,况且那些矛盾纠结的可达范围也很有限,此处失去的可以在别处寻找。
如何建立共同体感觉?
Step1:自我接纳:所接受的不能改变的,改变所接受的
Step2:他者信赖:不附带条件地信任。不敢去信赖,就无法建立深厚关系。背叛无法掌控,属于他人的课题。但为了避免遭到背叛而不去信赖,也意味着失去人际关系带来的喜悦。
Step3:他者贡献: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自我对话
Q1:我很自卑,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没把事情做好,没别人优秀,怎么办?
自卑感是种主观价值判断。和别人比较容易加深自卑感,但这种自卑感绝不是你逃脱事情、人的理由。人与人的差异在所难免。人生不是和别人比赛,别人的成功也不代表你的成败。健康的自卑感不是来自和“别人”的比较,而是与“理想的自己”比较。决定你生活方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观察你身边的朋友们,他们的优点是什么。你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承认人是有优点的,由此及彼,你也是有优点的。事实上,完美不存在。你有缺点,马虎、不整洁、无秩序;也有优点,能听进好言,友善,踏实,好学。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缺点也可以变成优点,就看我们怎么看待,赋予它何种价值。
你是全能的吗?你有从小到大接受数学、文学、艺术、科学等综合素养的专门训练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要完成,甚至做好。重要的是,不二过。
Q2、我对待别人和别人对待我有时有出入,又该怎么办?
我待他人时是抱着期待得到别人回报的心理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便是一场交易,既是交易必然有风险和收益。那他人不予回报只是承担了风险而已;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对待别人是出于心甘情愿,别无所求,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收获了愉悦。如果别人给予你积极的回应,这是最开心不过的了,当然,这只是最理想最美好的状态。自然,你也可以斩断这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