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林小晗,一个左手带娃,右手事业,三年存下100万的终身成长者。
今天分享我2023年读完的第61本书,也是我的第20篇书评。
【书名】《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简介】这本书提供了获得幸福的实用方法,包括个人幸福、情绪、人际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用科学数据,告诉你,幸福是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积极的心态是一切的基础。
读完书后,我的收获:
1、专注影响圈
不论你想做什么,坚持在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发力,才有可能让局面得到改观,哪怕到时候证明之前的选择是错的,那也比什么都不做,只是担心“选错”好得多。
花几分钟想象自己已经走到人生终点,缠绵病榻。
这一生,我花费了太多时间去担心......
这一生,我花费了太少时间去做......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将会......
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屏蔽噪声,克服做决定的艰难。
在今年沉浸式的做自己,在喜欢的阅读、写作上,持续投入时间,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后,我想,到生命的终点时,我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遗憾的只是前几年,我花费了太多时间去担心,电商项目可能的没落,每一天都在害怕,如果没有收入了怎么办?
花费了太少时间去发展第二收入曲线,报了几个知识付费,但没有用小白的心态,接受自己的笨拙,从头开始学习并执行。
如果回到过去,我将会沉下心来,像这几个月一样,阅读、写作、运动,日拱一卒,日日不断。
今年4月电商项目真的没落后,在短暂的痛苦过后,天并没有塌下来。
我沉下心来做自媒体,持续在自己热爱的阅读、写作上下笨功夫,我笃定地过好每一天,做好我能控制地事情,即使到生命终点,我也不再有任何遗憾。
如果你到达生命终点,你会如何做呢?
2、正念可以创造能量
《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你的大脑有系统1和系统2,系统1负责思考,对大脑来说,比较耗能,所以对熟悉,习惯的事情,大脑会直接启用系统2,自动驾驶。
但这是大脑的设定,不是你的。
如果你试过专注地做某件事,比如读书、写作、运动、冥想后,你会体会活在当下的快乐。
对于现代人来说,真正耗能的是我们随意做出负面判断,和因无法解决困难而产生的焦虑,以及内耗。
保持正念有两种方式,监控冥想和专注冥想。
监控冥想和《十分钟冥想》中提到的日常冥想类似,在喝水、吃饭、走路时,觉知感官的感觉。
专注冥想,是坐下来冥想,专注地数呼吸,在注意力走开时,拉回来。
活在当下,保持正念,可以创造能量,生活中,能从细微处感受幸福;
工作中,专注地做一项任务,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在任何关系中,全心全意的关注对方,让关系更加融洽。
不仅通过冥想,几个深长的呼吸,也能让我们正念,活在当下。
今天上午收到快递,快递员朝我抱怨当下的环境,和他说顺其自然,他还是不断地喋喋不休,我回到书房,接着写作,但念头还在刚才的对话里。
我通过坐享,让注意力在全身周转几次,马上回归状态,专注地搭建框架,有一种武侠小说中的,让真气运转几个周身的感觉。
3、如何经营婚姻关系?
夫妻双方的情感交流,是体贴、宽容、同情、支持,是以积极、感恩的心态来尊重、欣赏对方。
那些总是轻视、挑剔伴侣,忽视伴侣的优点、价值和情感需求的人,往往是在为自己的婚姻埋下失败的种子。
这些都体现在小事上,比如,其中一方分享一个好玩的事情,另外一方的回应,是一起讨论,倾听,就是积极的;
另外一方认为,这个事情没什么大不了,怎么这么无聊,你能不能关注一点有用的东西,或者直接忽视,这些就是负面的。
每一次的回应,不是积极的,就是负面的,积极的多,关系发展良好,负面的多,关系慢慢走向破裂,回归独来独往。
良好的关系,是健康和人生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如果你想活得健康、幸福,如何对待伴侣是你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自从我把婚姻家庭关系列入日程以来,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和梁先生一起喝咖啡,或一起看电影,一起深度的聊天。
或读到像这本书里,这段关于婚姻关系的好建议,就会和梁先生一起,朗读并讨论,如何践行。
做这些事情花不了太多时间,但是会让亲密关系朝着好的方向,慢慢发展,让婚姻关系成为让人舒服,感受幸福的关系。
所有的关系,所有目标的达成,都是认真挑选后,深度经营的结果。
4、高质量的陪伴
跟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相比,亲子之间更重要的是肌肤的接触与心灵互动。
平时工作比较忙的妈妈,只有下班之后比较短的时间和孩子相处,那就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地方,生活的琐事交给其他家庭成员,效果会更好。
比如回到家,出门前,拥抱孩子,随时用拥抱表示支持或鼓励;
搂着孩子一起读绘本,和孩子一起在绘本世界中,上天入地地漫游、天马行空的想象;
周末陪孩子去户外游玩;
关注孩子的情绪,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帮孩子舒缓成长中的困惑。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远离手机。
5、做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妈妈
表扬孩子用功,会给孩子一种可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孩子会认为努力很愚蠢,这样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曾经我也认为,用很多时间获得成绩,是不聪明的表现。
小学时,老师给了我聪明的评语,从此这成为了我的标签,父母对人介绍我,也都是说我聪明,但是不努力。
从来不肯下笨功夫,认为下笨功夫就是承认自己不聪明,所以总想显得成绩的取得很轻松,如果取得不轻松,干脆就放弃,说是自己不想努力。
不仅聪明,很多标签,对孩子都有不好的影响,作为妈妈,我们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标签是一个固化的印象。
做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就应该发展的看待问题,我们客观的看待任何结果,相信通过练习,可以让结果变得越来越好,这样不仅心态轻松,从中孩子也学到了发展的看待问题,不焦躁。
前几天,接元宝回家的路上,他提到在学校拍球,拍了10个。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多是少,下意识的就问,别人拍了几个。
问完我马上意识到,这是错误的,会造成比较,元宝回答,有的3个,4个。
我马上调整了问题的走向,我说是啊,你最开始是不是也只能拍1个,2个,然后慢慢的就3个,4个......9个,10个,以后还会更多的。
元宝说,是啊,通过练习,就都能掌握。
让孩子多关注进步的过程,而不是固定的结果,成为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我们一起,见证彼此成为想成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