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催一个合伙人追踪业务,疫情下业务进展有难度,焦虑万分,正是越关键的时刻越容易犯错误,沟通中一个刹不住闸,话就多了起来,和对方坦露了等着他的业务开拓渠道的目的和自己的长期规划,于是角色彻底发生了扭转,我当即从平日的主动转换为被动,对方的话最来越少,最后只有嗯,哦的简单答复。
我简直追悔莫及,这个错误可能将导致疫情后复工的业务进展。平时相安无事事情按部就班推进时脑子清醒得像刚被冰水中冲过,出现一点计划外的突发情况就手足无措起来,心里话匣子的开关瞬间开启,一点过滤缓冲都没有,从嘴里呼啦地一下全说出去了。
每次都是事后反省,因为话尾巴多的毛病已经吃了不少亏,一把年纪了,到头来还是出了问题才悔不当初。
当今社会特别推崇表达的力量和语言的能力,奇葩说,脱口秀这一类的语言类节目收视率一直很高,具备流畅表达、精准用词、缜密逻辑和给人巨大压迫力的语言力量似乎成了年轻人最想拥有的技能,会怼人的是人上人,嘴不饶人的被奉为偶像。
人们都想要伶牙俐齿,巧舌如簧的能力,或用于斡旋和获益,或希望获得用语言一招制敌的痛快感。
然而,言多必失乃一大定论,多言会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会暴露自己的弱点。无论话说得多么圆滑,多么滴水不漏,一定会有纰漏和把柄留下,酿下错误。
多言对说话者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人一旦有了讲话的平台,有了倾听的观众就会逐渐变得自负,陷入自我膨胀,认为自己的言论和见解都是对的,其他人不得质疑。殊不知,这其实是线下的一种“大数据推送”,进入了只有自我的世界,开启自我膨胀的自杀式局面。
一个人这辈子只能吃定量的东西,这辈子消耗多少精力也是固定的,这些言论听起来多为谬论,但也多少有些道理。如果一个人讲话太多,在其他方面也很难有过多的精力。比如好多培训工作者在公司口若悬河,回到家就闭口不言。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消耗得越多就越需要休息,要维持平衡势必出现另一种极端。
如果话说得不多,完全可以把精力转换到脑力思考上。一个人说得越少,代表思考越多,话语权越重,同时可以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大多的权势者多为少言一方,他们会多让对方先表达看法,再通过思考和观察去判断对方的意图,最后见缝插针,一语中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认为有权势的人话虽少,却总是准确又有权威的一大原因。
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教父》
人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学会张嘴说话,却要花一生的时间才能学会闭嘴。这门学科,势必要在漫漫人生路上不断磨砺,经历挫辱,方能毕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