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教师花传书》之《专家型教师养成的沃土》。这节是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教师生涯》第一节,主要讲了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条件。
教师是怎么炼成的?美国有句格言:“医生是在病床边养成的。”模仿这句话,我们可以说:“教师是在学校里养成的。”无论大学中的教师教育或在职教育多么完善,无论教育委员会或教师中心的研修讲座多么引人入胜,无论教育研究活动多么活跃,都无法取代学校在教师养成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可以说,学校才是教师养成的真正沃土,学校通过校本研修和培养教师,并拾起成为专家。
作者佐藤学曾经数度做过以教师为对象的问卷调查,考查“对教师的成长最有效的要素是什么?”从调查的结果看,第一位是“自己对教学的反思”。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成长的契机是以课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扩大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的工作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加复杂,教师的成长是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反省达成的。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备的一种能力,通过反思,不断觉醒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维方式,改善教育行为方式,凝练教育教学艺术。
除了自我反思之外,同僚性研修也是促进反思的一种很好的手段。21世纪的教师不但要成为“教的专家”,更要成为“学的专家”。以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师作为专家的相互学习与养成,构建同僚性,可以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教师要想成为教育专家,成长为善于学习的人,对他人的教学进行观察就要从评价的视角转化为反思的视角。在教学研讨会上,教师们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着深刻的反思,他们给予同事之间亲密的关心与信赖,开展评价与交流。在交流中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进行深刻的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同僚性研修是指学校的教师群体是一个专业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在这个共同体中通过“合作”促进自我和教师整个团队的成长。
构建同僚性的学校改革更能促进专业型教师的成长。作者在总结自己参观的这些改革成功的学校时发现,这些学校都建立了良好的同僚性,青年教师的成长令人眼前一亮。年轻不代表经验与技术的不成熟,他们超越了这些不足,实现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开展了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课堂上,学生们进行细致而认真的相互学习,实现了相互关心的联系。在教学研讨会上,教师们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着深刻的反思,他们基于同事之间的亲密关心与信赖开展着评价与交流。
在这些学校里,成熟型教师怀着初心,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在这些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是幸福的。学校中以成熟型教师为中心的同僚性,以及教师之间良好的相互学习的关系,促进了教师个体和共同体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