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近郊几乎都已经不种棉花了。只有少数人家为了小孩结婚打棉被,也只能在自家的自留地里少量种植。曾几何时,上海郊区也是主要的产棉区,每当小麦收割完,就开始种植棉花。
种植棉花不像其他植物那么简单,往往需要一个小型的地膜棚,而且要做营养坯。用一种专门的农具套出一个个圆柱形的土块,把棉籽放在土块的小坑里堆放在大田里,用地膜罩上。等发了芽,再把地膜用竹片升起,成一个半圆状的地膜棚。到五月份的时候,在收割完小麦的地里,再用那个套营养坯的农具,套洞。同时在垄的两边用铲子挖出通水沟。等这些完成后,再把有小苗的营养坯放入已经套好的洞中,这算种植完毕。育苗期,还要不定期的除草,打农药。等棉花长到7层左右的时候(就是棉花叶子长到7层时)开始摘顶,防止棉花长得太高,不利于开花早日结棉桃。不多久,就可以看到棉花(不是白色的棉絮,是花朵)在侧枝上开放。
棉花其实很漂亮,和木棉花、木槿一样同属于锦葵科。棉花的颜色也会变,早上到晚上的花朵颜色会不一样,有黄色,红色等多种颜色。等花谢了,就长出青皮的棉桃,不多久里面就孕育出棉絮。等外层的棉桃壳转成褐色时,同时棉桃也会打开,雪白的棉絮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此时就可以采摘了。棉花地里棉花吐絮的时候,真的可以体会到小学课本中讲的棉花朵朵白的感觉了。但是摘棉花也是件辛苦的事情,棉农往往在腰间系上花袋,可能还不止一个,左边右边都有,可以分别放置不同级别的棉花。已经完全吐絮的很好摘,用三个手指就可以顺利摘下。而那些没有吐絮或者已经吐絮还是棉壳没有全部张开的那种,就很不好摘,还得手把着棉壳把棉絮摘取干净,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采摘速度。在那个大集体的年代,棉花采摘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你工分有多少。除了棉花的公斤数,对于摘的棉花还有一定的要求:即采摘的棉絮里面不能有叶子,而一般在采摘季时,铃壳旁边的叶子基本上都是枯脆的,很容易混进去,这样就影响了棉絮的质量了。曾经有一次我们全家四人一起去采摘,夺取全村的冠军。当然代价就是手上很多地方被棉桃划伤,“伤痕累累”啊,但看到父母脸上的笑容,也就值了。记得那天的夜景也很美丽,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农民们顶着秋天的月光在农田里摘棉花,那景色也是着实令人难忘。
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在生产队的仓库场上,就会摆开了很多竹帘子,下面支起支架,把采摘的棉絮倒在竹帘子上。农民们都搬着自家的凳子坐在竹帘子边挑拣。把棉絮里面混有的叶子收拾干净,有些生长不是最好的棉絮(有些由于营养问题,棉絮没有全部展开,还是像橘子一样的一囊一囊的,颜色也不是很白,成灰色)挑选开来,把棉花暂时分成多个等级。有些时候棉絮还有棉红虫,此时就会有这样的景象。农民们忙着挑拣棉花,而在竹帘子下面会有很多的鸡在下面吃棉虫,这个红虫也是钓鱼的好饵料。
现在上海近郊已经看不到大片的棉花地,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看到棉絮的白色和白云交汇的景色。偶尔有一次和同学去滴水湖徒步,在乡间的偏僻角落里看到了一小块棉花地,但已经没有我们小时候看到的那种气势,长得稀稀拉拉的,也没多高。看着就心疼,曾经的壮丽景象,如今竟沦落到这样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