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降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译文:智瑶在城外水中巡视,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望着浩瀚水势,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听到这话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会意地脚踩了一下魏桓子。两人不约而同时地想到,汾河水也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降河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都不寒而栗。事后,智家的谋士絺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瑶问:“你何以见得?”絺疵说:“以人之常情而论。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一旦赵家覆亡,他们会想到,下次灾难的对象一定是韩、魏两家了。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的事了。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却面无喜色,反倒忧心忡忡,这不是心怀异志又是什么?”
由于智瑶的这句,“我今天才知道水有灭国的力量。”,让韩、魏两家已经联想到自己城池被水淹的情形了,这个时候的他们也明白赵家一旦灭亡,接下来就轮到他们了。
原文: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𫄨疵请使于齐。
译文:第二天,智伯把𫄨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二人说:“这一定是那个进谗言的人想为赵氏游说,让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然的话,我们两家难道不贪图早晚就能分到赵氏的土地,反而去做那种危险而且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吗?”两人出去后,𫄨疵进来问智伯:“主公您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伯说:“你是怎么知道的?”𫄨疵回答说:“我看见他们看我的眼神很端正(这里其实是紧张、故作镇定的意思),而且走得很快,我就知道他们已经知道我看穿他们的心思了。”智伯不肯悔改。𫄨疵请求出使齐国。
智瑶的过度自信,让韩、魏知晓絺疵谏言后得以辩解,使智瑶放松警惕。这一事件让韩、魏更清楚智瑶的愚蠢轻信,也让他们深刻意识到自身危险。这种危机感促使他们与赵氏的结盟更加坚定,成为三家联合反智的重要推动因素。
再来谈谈絺疵。他两次出场展现出惊人洞察力,既通达人情世故,又善于察言观色。在乱世中求生,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懂得随机应变、明哲保身。𫄨疵见智瑶听不进自己的话,就赶紧申请了一个外派的差事:出使齐国。当然表面上是出使,实际上是避祸,他不想给智瑶陪葬。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𫄨疵的选择,最难理解的一点就是他既然为智瑶尽了力。该说的话都说了,也也预见到了智瑶的结局。为什么不能直接辞职?反过来说如果他真有忠义精神的话,为什么要在大难临头之际借故开溜呢?
这看似不符合忠义精神,实则有其时代背景。自周朝以来,封建家臣一旦确立君臣关系,就要为君主效劳终身,还必须至死不渝。这就相当于是一种传统的道德要求,我就必须这样做才符合这个道德准则。中国封建家臣的这种操守,在日本叫做武士道,在西方叫做骑士精神。𫄨疵作为家臣,虽然无法辞职,但在个人命运和君主命运之间,他果断选择了前者,就像礼崩乐坏时代的很多晋国前辈一样。𫄨疵虽然是史料当中一个一闪而过无关大局的角色,但他的选择可以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在历史的长河中,智氏最终因智瑶的刚愎自用而走向覆灭,韩、魏、赵三家成功逆袭。而絺疵,他在异国他乡或许默默关注着这一切,他的选择虽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下有些许争议,但也正是那个动荡时代中无数智者为生存而挣扎的写照。他的故事如同一颗被遗落的明珠,在岁月的尘埃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让后人得以从细微之处窥视那个风云变幻、礼崩乐坏的特殊时期,也提醒着人们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抉择往往是复杂而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