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吐虎咽”和“细嚼慢咽”
最近,儿媳妇给宝宝买了新的绘本,我陪他的时候,第一次跟他讲了《肚子里的小人》这个故事。短短的故事,简单的对话,却让我感触良多。
《肚子里的小人》是日本童书作家吉村亚希子为孩子们创作的一本非常特别的绘本故事。
故事讲的是:“在你的肚子里,住着一个和你完全一样的小人,他会帮助你更好地消化食物。可是,如果你吃太多、喝太多、躺着吃或者肚子受凉,不仅你的肚子会不舒服,肚子里的小人也会遭殃。如果你能及时改掉坏习惯,不挑食、细嚼慢咽、好好睡觉、好好玩耍,肚子里的小人才会跟你一起变得健康、开心!”
平时我很少陪伴宝宝,也不会把绘本内容过多地转换成三岁小宝宝特别能听懂的语言,更多的也就是照本宣科。绘本中其中一页是这么说的:“可是,你要总是狼吞虎咽或者挑食吃一种食物,小人就会生气乱闹腾。”宝宝打断我:“阿婆,什么是‘狼吐虎咽’?”?解释词语,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并不是难题,但是我面对的是还没上学的宝宝,怎么说才能让他懂呢?看看绘本,虽然有画面,但是靠这样平面的画面不足以能够解释清楚。 环顾四周,看到饭桌上有两个梨,还没削皮,于是我拿过一个对宝宝说:“假如阿婆拿过这个梨,皮都不去,也不好好嚼,就大口大口地吃下去,那就是‘狼吐虎咽’。”一边说我一边夸张地做着动作。宝宝看着我那么滑稽的样子,不停地笑着。我问他明白“狼吐虎咽”的意思了吗?他点点头。我继续讲下去,“如果你细嚼慢咽不挑食,蔬菜也都好好地吃,小人就会喜笑颜开心情好。”对应着上面一句,又出现了相反情况的句子。这次宝宝并没有提问,我故意问宝宝:“你知道‘细嚼慢咽’是什么意思吗?”宝宝说不知道。我拿来刮水果的器具先刮皮,再把梨切成小片,然后取一片放到嘴里,一边吃一边问宝宝“阿婆这样细细嚼着、慢慢咽下去就叫做什么?”宝宝立即回答“细嚼慢咽!”领悟力还挺强,我赶紧点赞。平时和宝宝说话特别生活化,面对出现的两个这么书面化的词语,宝宝似乎一下子就懂了,我很惊喜,为了巩固他的记忆,我又回过去讲这页内容,讲到“狼吐虎咽”的时候,我拿过另一个梨,让宝宝做动作。宝宝虽然没吃,但那“狼吞虎咽”的动作一点也不含糊,似乎比我刚才做得还要到位,孩子的模仿性真的太强了。讲到“细嚼慢咽”的时候,我拿过一片梨,对宝宝说,“我家宝宝真聪明,奖励你一块梨,记得不能‘狼吞虎咽’,要——”我故意放慢速度,拖长调子,宝宝马上接“细嚼慢咽”,说完接过我手中的梨,真的细细嚼慢慢咽,完全没有之前着急慌忙吃东西的样子。
绘本讲完了,我还把故事中讲到的绝对不能做的“吃太多、喝太多、躺着吃、肚子受凉”四件事情进行了巩固,宝宝也很配合,对绘本的内容似乎也很感兴趣。
故事讲完了,宝宝在垫子上躺下休息一会儿,不经意间,他摸到垫子上有一块小饼干,于是想往嘴里塞,我也没有阻止,小孩子吃点零食也是正常的。突然,他一下子坐了起来,速度挺快的,我问他干什么,他一本正经地说:“阿婆忘了,不能躺着吃。”我恍然大悟,赶紧过去拥抱了一下,并且说:“宝宝太棒了,阿婆都没想起的事情,宝宝记得那么清楚,为你点赞!”宝宝陶醉在我的赞扬声中,美美地吃着小饼干。我的欣喜真的无法自持,想不到宝宝活学活用得那么好,真的不能小看宝宝啊!
更为让人惊叹的事又发生了!
过了几天,和宝宝在一起,我负责喂饭。为了让宝宝多吃点,吃快点,我舀了满满一调羹饭菜递到宝宝嘴边,并且说:宝宝张开你的河马嘴巴,快点吃,吃得越多,长得越快!”哪知道宝宝盯着我说“阿婆做坏事了?”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阿婆给你喂饭,怎么会做坏事呢?”宝宝一本正经地说“吃饭不是不能‘狼吞虎咽’,而要细嚼慢咽吗?”我一下子就愣住了,要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真的不敢相信这是宝宝说的。随即,我马上兴奋地说:“哎呀,确实是阿婆做坏事了,怎么把吃饭不能‘狼吞虎咽’,而要‘细嚼慢咽’这件事情忘记了呢!我们宝宝真的太厉害了,书上就讲的好习惯记得那么牢,阿婆要为你点无数个赞!”宝宝又一次沉浸在我的赞扬声中,并且开始细嚼慢咽地吃饭。
一直觉得,我家宝宝还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大人掰碎了揉烂了去教他。事实上,我们真的低估了孩子的理解力,在和宝宝的接触中,我们总会有意向不到的惊喜,这次的“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更是让我感知到他的理解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真的感觉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围的一切,无论是语言、情感还是行为模式。
看来,三岁的宝宝并非一张白纸,他的心灵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所以作为家长,已经不仅仅是保护者,更是引导者和教育者。通过这次经历,更让我感觉到家长通的耐心交流和正确的引导,对孩子认知世界的形成特别重要,也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特别重要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