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提出请求。
其实之前已经有很多关于请求的内容,也谈了很多关于请求被拒绝有的心态问题。今天来到了第四个要素 ,也是最后一个,请求。说重要吗?如果对非暴力沟通理念赞同话,我们觉得请求重要,但重要性在于这个步骤是表达我们自己的时刻,而不在对方回应我们的结果。(同意或者拒绝)
很多时候,我们提出的请求含糊、内敛,这和我们的文化有关系,我们觉得付出的时候会理直气壮,而提出请求的时候就有点畏首畏尾,因为我们不习惯提请求。之前要我们克服自己的羞涩谈感受,如今又要我们突破文化提要求,确实很难。所以,我总结了一些原则,便于我们练习提出有效、有用的请求。
一、我们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
如果孩子和我们说:“妈妈渴了。”我们一定懂得孩子是需要我们帮他到一杯水。但是这个请求其实并不符合我们《非暴力沟通》要求。如果换成这样说:“妈妈,请帮我到一杯水。”这个要求更加具体明白,便于对方执行。
但是大多数与我们相处的人当中,他们提出的要求总是扭扭捏捏,含含糊糊,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干脆不去理会,就会造成隔阂。对方认为你懂了,其实我们没有懂。很多时候纠纷源自于理解差异,而非彼此的矛盾。
暑假孩子自由时间增多,她会不节制地看平板,我很生气,就告诉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为你自己行为承担责任,有一天高度近视了,只能你自己去扛。” 孩子似是而非地说:“好”。
感觉这个沟通很顺畅,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如果我这样说:“你看平板的时间太长了,这样会坏了你的视力,妈妈希望你的视力不再变坏,能否每天看平板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之内。”
这样的表达清晰明白 ,孩子一听就知道我请求的内容,如果她倾向于同意,就会便于执行。
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朋友或者亲人,他们总是闷头不说话,说出的话却一句能毒死人。他们胸中藏着没有满足的需要,但是他们不懂得表达或者不善于表达,或者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只会寄希望于他人主动了解和满足他们,当他人无法体察他们的需要的时候,他们就心生怨愤,所以说出来的话,带出来的气场都是令人不舒服的对抗。
二、我们需要明确谈话的目的
很多时候,我们谈话总是希望有所回应的。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同事总是和我抱怨孩子叛逆,我便竭尽全力地帮助她出谋划策,结果她又去找别人去抱怨。当时我不能理解同事的行为,后来我总算的懂了。同事并不是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答案,只是需要倾诉和发泄。这种时候,我们回应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然是不恰当的,只需要提供一只耳朵就够了。如果这为同事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那我便不会那样“不解风情”了。
同事总是抱怨爱人不管孩子,不管家务。
我问她:“你提出过要求吗?
她说:“那还用说吗?我工作一天,回家又要带孩子 ,又要做家务,他也不瞎呀。”
我说:“你回家试一试,和他好好沟通一下,不要抱着对抗的情绪,把希望他干的事,具体说出来。”
她说:“我希望他下班回家能帮我干干家务,我就谢天谢地了。”
我说:“不要这样说,你要具体说他能干点什么?”
她说:“早上早起半小时做早餐,晚上回家把地板拖一下,晚睡前,陪孩子15分钟讲故事,孩子睡觉以后陪我聊一会天。”
我说:“就这么干。”
第二天,她告诉我,他老公同意了。她很高兴,一整天都情绪很高。
所以,越是清晰表达自己的需要,便越有可能得到需要的回应。因为,我希望自己能为他人的福祉付出努力。
只要对方提出自己的需要 ,如果不会很为难,我愿意达成他们的心愿。
三、提出正面、积极的要求
有时候,我们会提出一些不希望对方做的事情,让对方不去做这件事。
比如:我希望你不要再吸烟了,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喝酒了,我希望在我批评孩子的时候, 你不要再和我唱对台戏了 。
这样的要求虽然很具体,但是并不利于我们采取行动。
有一段时间,我很害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只要对方不开心或者痛苦,我下意识地觉得要么是自己的问题 ,如果不是,就有义务去安慰对方。总是弄的自己疲惫不堪。于是我就告诉自己,再也不要为他人的情绪买单。
可是当遇到对方情绪不佳的时候,我依然会不安,依然会忍不住去主动开导对方。
后来我就告诉自己,当我们的朋友生气或者不开心的时候,那不是我们的问题,也不是我们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那是他的事,他应该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只要专注自己的事情,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自然会来找我们,这时候,才是我们需要去面对的时刻。
下次再遇到的对方情绪不佳的时候 ,我就能够镇定自若地做自己的事而不被对方的情绪影响。
四、如果想了解他人的反应,我们要如何做?
在提出我的请求以后,我们很希望了解他人的想法,此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1.对方的感受
我们可能会问:“你感觉怎么样?”
这样的问题对方会很难回答,我们如果能具体明确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更容易获得我们想要的答案。
问:“关于延迟开会1天的这个请求,不知道会不会给你带来不便,是否能和我说说你的看法。”
接下来,我们继续问:“为什么呢?”
2.对方正在想什么
如果我们了解对方的想法,便直接询问,询问的时候,我们先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是哪个角度的,越具体越详细越会有助于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
比如:如果我们起草了一个方案,希望对方就可行性的角度提出自己建议。
如果我们说:“请你看一看我起草的方案,我想听听你的建议。”
即使对方很愿意帮助我们 ,很可能也说了很多,但极大可能那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换个提问的方式,我们说:“我起草了一个方案,就方案的可行性有点拿不准,想听听你的看法。如果不太行,那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因素会妨碍方案的实施呢?”
这样的提问内容,具体又聚焦,会更容易引导对方回答出我们期待的答案。
3.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虽然我们已经做好了对可能会拒绝我们的心理准备,但是我们依然想明确知道,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请求。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仅仅问对方是否同意我们的请求。而是引导对方说出他对我们请求的看法。
在我们了解对方的反应的时候,我们心里要明白,自己想了解的到底是哪方面的内容,并将我们的请求细致化和具体化,避免因表达失误和理解误解导致的误会。
比如:语文老师要求孩子们记住晚上语文作业中有一项背诵古诗并画一幅配图。她想确认一下,孩子们是否重视这一项作业。
她说:“你们记住今天的语文作业了吗?” 这样的表达显然起不到强调古诗配图的作用。
她说:“同学们,语文作业中有一项背诵古诗,并且还要干一件重要的事情,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这样,第二天老师更可能得到孩子们用心完成的配图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