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 《同理心的力量》第7章:同理心倾听的术和道p181-p192

金句摘录:

️倾听之道:倾听的四个层次

从道的层面,倾听分为四个层次:

1.闭嘴。

2.陪伴的状态。

3.熟练地用感受和需要的词汇进行反馈。

4.空色的转化——破除执着。

用陪伴者的注意力帮助我们把注意力慢慢放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而我们所有的策略,都是为了满足内在的需要。

️倾听是成己达人的方式

当你真正进入倾听他人的状态,就会把注意力全然放在“他这样做,他这样坚持的背后,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先由色入空,再从空入色,你会发现对方的执着破除了。一个人一旦明心见性,破除外在形式的执着,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能真正从苦难中解脱出来。我们此生经历的苦难,都是在帮助我们修炼圆融的内心。对于倾听的人而言,同样获得理解人性的机会,同时真正地在生命深处帮到他人。

️儒、释、道中的倾听真谛

倾听的目的,是让一个人由外在对于策略的执着、对于他人的要求等可见的行为回归内心。非暴力沟通,其实修的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之道。

观世音菩萨的修行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充满评判,或忽略情绪。

第二阶段:“所人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时你的状态不是无情的,而是有情的。你完全能够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却不被对方挂住。这就是同理心跟同情心的区别。

马歇尔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他说:“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区别在于,同理心就像冲浪板一样,时刻浮在对方的情感波涛顶上,不会被卷进去,但是能感受到波涛的起伏。而同情心就像一片树叶,被波涛卷进去,卷到海里去了。如果你不被那些东西牵挂住,就不会被它卷进去。

第三阶段:“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也要看到所有痛苦的感受、事情、经历背后的美好。我们看到这些,便能够超越这些,跟对方一起探寻内心深处的美好,从而让他从困扰中走出来。耳顺,不是说什么都当耳旁风让它过去,而是指通过倾听看到所谓的疾苦背后生命真正的美好。不要只用耳朵听对方说了什么内容,而是要听对方语言背后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要把感受作为找到需要的桥梁。

️本章小结

倾听之术是三阶梯倾听方法:反馈听到的内容(听内容),留意对方的感受(听感受),顺着感受找到对方的需要(听需要)。倾听之道分为四个层次:闭嘴,陪伴的状态,熟练地用感受和需要的词汇来进行反馈,空色的转化——破除执着。

感悟反思/做练习❤️

❤️主题练习一:倾听的阶梯表7-1同理心倾听

️选择一段真实发生的对话,对话可以是已经结束的,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注意对方表达的原话是什么?(可用录音等方式整理)

儿子说:“我其他的作业都完成了,这个口算作业你们买的太晚了,要做三页,我要分早上、中午、晚上再做完。现在早上已经做完了。所以剩下的我要中午和晚上做,现在我要看电视。”

️对方的表达有哪几个重要的内容点?请留意你的记录中是否有推测和评判,只需觉察即可。

1.他已经周五在晚托的时候学校布置的作业大部分都完成了。

2.这本口算训练是额外课外训练的,并且我们买的太晚了,导致没有及时完成,积累的页数多了。

3.他要自己分配时间写完三页这个课外作业和分配看电视时间。

️对方在表达的过程中有哪些肢体语言和表情?感受对方当下内心有哪些情绪,对方最主要的感受是什么?

1.他的情绪很平静,肢体语言是翻开作业本给我手指展示他的“写作业时间规划”,并且已经用铅笔标注好。

2.他的情绪是:平静、自信、振作、专注。

最主要就是自信。

️对方表达结束后,体会对方的感受,以及这样说和这样做的需要是什么?

1.他的感受:满足

2.他的需要:尊重、休息、信任、关爱、独立、选择、理解、认可、学习、平等。

️练习后,请思考:在练习过程中,你觉得自己的倾听的状态如何?如何提升自己的倾听水平?有哪些日常场景,你可以尝试使用三阶梯倾听的方法?

1.我闭嘴,认真看着他听他说完了话,并且随着他的指示看他的“作业安排”。并且我能感受到他的感受,看到他感受背后的需要。认同他的选择。

2.利用倾听之术3阶梯倾听方法和倾听之道四个层次,首先闭嘴听对方说。

3.在夫妻、亲子、家人、职场、社交等各种场景只要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场景中都可以用到。

❤️主题练习二:满足需要有多种选择

表7-2满足需要有多种选择

️最近有一件什么事触发了我的情绪,具体的感受是什么?

上周五早上7点半了我喊儿子起床,可是他一直赖床,也不回应我说的话。我的感受:愤怒、失望、着急、恼怒、生气、不满,不快、胸闷、不耐烦。

️我有哪些珍贵的需要未获得满足?其中我最看重的是哪一项需要?

1.我未获满足的需要:安宁、尊重、合作、轻松。

2.其中我最看重的是尊重。

️为了获得这份生命的滋养,我可以采取哪些行动策略来满足自己?

提示:请至少列出五条及以上行动策略,且行动策略必须为明确具体的、可操作可执行的、积极正向的。如果我们不知道采取什么时候行动,可以再确认一下那项需要是否是我们真正看重和渴望的。

1.前一天晚上可以和孩子约定好起床时间,并且协助他早睡早起。

2.我喊他起床是我的责任,我已经尽到了,他起不起来是他自己要负责的。如果迟到了老师会批评,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我不需要把他的责任全部揽过来。

3.我可以再喊他以后,忙我自己做的事,或者休息一下。

4.我可以在我喊了没用以后,让老公帮忙。

5.我这次那么生气是因为我前一晚喝了咖啡失眠没睡好,我可以让自己去补觉,让老公送儿子去上学。

️经过练习,我有何变化和发现?

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和感受背后未被满足的需要,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外在“对儿子不起床的生气”转化到“我如何满足我未被满足的需要”上。不是儿子不起床这个事让我愤怒,而是我自己没睡好很累需要休息。

️练习后,请思考:

列出行动策略后,再看这件困扰你的事,你的感受是什么?通过这个转化过程,你体会和收获了什么?

1.我的感受:欣慰、平静、放松、呼吸顺畅。

2.我的收获:升起同理心,儿子也是前一晚因为没有安排好时间早睡,导致早上起不来。我是喝了咖啡导致没睡好。其实我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需要是同步的。当我能够感受到自己背后的需要我也能同理他,这时候我们需要找人帮忙,老公昨晚睡得很好,心情也很好,可以找他帮助让儿子起床,送儿子上学,而我要去多休息。这样大家的需要都满足了。

最后总结:我们总以为是当下发生的事才引起我们情绪,实际上是我们的需要一直未被满足引起的,先同理自己,看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去同理别人,看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再去想怎么满足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寻求帮助也是策略之一,尤其是家庭关系里,家庭协作,找家人帮忙是很重要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