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是忠义的捍卫者,是侠义的践行者,是正义的布道者。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的,从波诡云谲的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开始奉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而刺客的做所作所为更多的被划分在“义的范畴”。司马迁在史记中,单开《刺客列传》,共记录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刺客,以此来赞扬舍身取义的侠义精神。而刺客文化,也在我国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为什么我们对刺客如此青睐呢?我想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1、对自己道义的坚持
道义是什么?想必没人能说出全部,毕竟老子都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生活阅历、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对此会有不同的解读。
豫让的道义是知恩图报。话说三家分晋后,智瑶兵败被俘,曾被智瑶放水淹城的赵襄子,大仇得报后,仍不解气,于是将智瑶的头骨喷漆做了溲器,也就是夜壶。豫让因感念智瑶的知遇之恩,决定为其报仇。第一次于厕所刺杀赵襄子未果,但赵襄子念其忠义,将他释放。于是有人劝他归顺赵襄子,而豫让认为身为赵襄子的臣子却怀有二心,实属不应该 。于是,又策划赤桥伏击,失败自杀。
读过这段历史的大概知道,智瑶实非良善之人,而豫让为其复仇,却忠于了自己的道义。
2、做了很多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
中国人是喜爱英雄的,对英雄也从不吝啬溢美之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武侠梦,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英雄情结。其实也难怪,英雄行事,大多轰轰烈烈,舍身成仁。司马迁笔下的刺客行事,多触碰了法律的底线,却坚守了道德上限。他们单枪匹马,漆身吞炭,以刀戮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毅然决然地迈向死亡。
3、对刺客的误解
随着历史的发展,“刺客”被强行丰富了许多内涵,远有“十常侍”之流,近有王亚樵等人,越来越多的杀手成为了“刺客”。甚至现在,“雪糕刺客”、“水果刺客”也屡屡见诸于网络,究其背后的原因,无非是人们对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的道德缺失。因此,如今当人们提到刺客时,缺了道义的支撑,很难再与英雄直接联系起来。
刺客曾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承载着万千少年的英雄梦,杀手不应等于刺客,更不应成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