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特别充实的一天。
早上5点起床,和朋友们一起共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第二章,还听朋友分享了自己理财的故事,这其中最触动我的就是“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做”,这一下子让我联想到上次参加的“穷爸爸富爸爸”的游戏,在游戏中我们只有1次花钱向银行家请教,最后复盘的时候银行家也说到,其实与其自己纠结报着搏一把的心态,为什么不试试向专业人士请教呢?我觉得也是啊,理财我是一窍不通,但是我懂我的专业——心理学啊,这些年来听到的最多的一个学习心理学的理由就是: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想给自己疗伤,每每听到这个理由我都特别难过,有时候遇上自己熟悉的朋友,就忍不住叨唠几句,其实解决问题最快的是找专业人士,而不是自己去学习。理由有三,第1,省钱,找专业人士解决问题便宜,自己去学要付高昂的学费;第2,省时,找专业人士解决一般最多就半年吧,自己去学习的话那至少都是三五年;第3,省心,找专业人士,自己只要配合就好,自己去学还要耗费大量心力,况且还有一句话“医者不自医”。所以,我现在报名学习,都不是因为自己这方面遇到了问题,而是自己真正想去学习,如果遇到问题,我会直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得远了啊,说回晨读,晨读后我接着昨天看的地方继续看,很快就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真的太有意思了,书里用动物的形象,儿童那种简单幽默的口吻,把深奥的心理学理论讲得明明白白,可读性非常强。读完了我忍不住在群里和伙伴们分享这份喜悦,很快朋友给我推荐了另一本《柳林风声》,同样的几个动物主角,我去得到上一搜就找到了,立马加入书架上,开始阅读起来。
看过书后,我想起来上午还约了去参加一场测评报告解读的小组对练,作为观察员,听说这次的咨询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之前是心理咨询师,已经做过500场咨询了,抱着学习的心态加入了。可能是咨询师看到这么多的观察员紧张了,我听起来有点费劲,就是如果不是刻意的话,很难集中注意力倾听,节奏感有点平,但还是能感受到咨询师非常用心,对于来访者也是非常的照顾。通过这一场咨询,我的觉察是,一场咨询的顺利与否,真的是需要看咨访双方的关系和状态的。
下午,参加了另外一场测评报告解读的小组对练,这次的咨询师是个新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心理预期,对新手就是要多赋能,我反而觉得这场咨询,更加顺利,而且咨询师的倾听做得非常好,我边听就边记录了好几条优点发给这一组的小组促动师了,很快还被转发到她们小组群里了,说特别赋能,听到这个反馈,我也很开心。通过这一场咨询,我的觉察是,无论是多新的咨询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
紧接着,参加了心理热线的督导,今天督导了两个案子。我在听的过程有两个点特别印象深刻,同时也是倍感鼓舞。有些时候,心理热线的来访者只是想倾诉,那作为咨询师做好倾听就好,做到三不“不打断、不插话、不抢话”,给与适当的回应,全程陪伴、关注来访者就好了,原来我只是自己这样认为,我觉得是我自己刻意和来访者保持距离的一种方式,没想到老师也这么认为,真的好感动。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共情,这一直是我的卡点,我其实有意避免共情,因为我怕被来访者影响,我第一次接心理热线就感受到巨大的负面情绪,当时接完电话就特别累,我至今印象深刻,但是不共情很多时候就没办法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所以我也就试着学习,现在听老师说来,这是不可避免的了,既然如此那就试试呗。
晚上,参加了本周测评报告解读的教练示范,这是我今天专注倾听最容易的一场咨询,为此,我还做了一些记录:1、节奏舒适,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感觉是同频的,从语速、声音、反应速度上来看,让人听着特别舒服;2、咨访关系特别好,听上去来访者对咨询师特别信任,特别愿意说;3、感受到咨询师特别真诚,适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有一颗好奇的心,一直引导着来访者;特别温暖,中间时不时赋能,最后有个总的大大的赋能;4、咨询师挖的点特别准,都引发了来访者的思考,这点我特别佩服。
今晚还做了一件特别开心的事,和我本期陪伴的另一位面条终于通上话了,聊了10分钟,关于她本期的学习,她的学习目标很简单,就是按要求完成每天作业,让自己说话更有逻辑。挂了电话,我就在服务天团和教练们同步信息了,也和这位面条的陪伴馒头做了一些具体信息的沟通,又得到了馒头的赋能,这位馒头也是我曾经陪伴的面条,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我觉得这能体现我的价值。
临睡前,还给昨天第一时间联系上的面条做了一对一的作业辅导,看着她的作业一下子就更有逻辑了,心里那个美啊,对这种学习积极的面条,我就特别愿意倾尽所有来陪伴支持。
好啦,又到11点了,我要睡觉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