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家庭教育口传书》——一本我被序言吸引的书。
达·芬奇
一个小男孩要去上学了,但是他的年纪是那么小,学校看起来却是那么大。
一天,老师站在讲台上说:“今天我们来学习画画。” 小男孩心想:“好哇!”小男孩喜欢画画,还会画很多东西,比如:狮子、老虎、小鸡、母牛,还有火车、轮船等。
小男孩开始兴奋地拿出蜡笔,径自画了起来。 但是老师却说:“等等,我们现在还不能开始。”老师停了下来,直到全班同学都非常专心地看着他,老师才说:“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画花。” 小男孩心里非常高兴,因为他喜欢画花儿。小男孩开始用粉红色、蓝色、橙色蜡笔,勾勒出他自己的花朵。
但正在小男孩画得高兴的时候,老师又打断了大家:“大家先等一下,我来教你们怎么画。”于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花,花是红色的,茎是绿色的。“现在大家照着黑板上的这朵花,开始学着画吧。”
小男孩看看老师画的花,又看看自己画的,他还是比较喜欢自己的花儿。但是,他不能说,只能把老师的花画在纸的背面,那是一朵红色的花,带着绿色的茎。
又一天,老师走进教室,说:“今天,我们用黏土来做一些东西。” 男孩心想:“好棒啊。”他喜欢玩黏土,还会用黏土做许多东西,比如:蛇、雪人、大象、老鼠,还有汽车、货车等等,他开始兴致勃勃地捶揉球状的黏土。
这时,老师说:“现在,我们先来做个盘子。” 男孩心想:“我喜欢”。他喜欢做盘子,没过多久,各式各样的盘子便出笼了。 但老师却说:“大家先等一下,我来教你们怎么做。”老师做了一个深底的盘子。“现在,大家可以照着做了。”
小男孩看看老师做的盘子,又看看自己做的。他实在比较喜欢自己的,但是他不能说,他只是将黏土又揉成一个大球,照着老师的方法做了一个深底的盘子。
很快,小男孩学会了等着、看着,模仿老师做相同的事情。很快的,他也不再创造自己的东西了。
一天,小男孩全家搬到了另外一个城市,而小男孩也只得转学到了其他学校。
第一天上课,老师走进教师,说:“今天我们来画画。” 小男孩想:“真好!”他等待着老师教他怎么做,但是他等了一会儿,老师却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沿着教室走。老师来到男孩身边,问:“你不喜欢画吗?”
“我非常喜欢画画!今天我们要画什么呢?”
“我不知道,让你们自由发挥。”
“那我应该怎么画呢?”
“喜欢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说。
“可以用任何颜色?”
老师说:“如果每个人都画相同的图案,相同的颜色,我怎么分辨是谁画的呢?”
于是,小男孩开始用粉红色、蓝色、橙色画出自己的小花。
小男孩喜欢这个新学校。
看到这个故事,每位父母也许都有一些感慨。是的,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希望和幻想的,然而有些父母可能不理会这些,他们按照自己二十年前或者三十年前的成长经历去“理解”、“教育”孩子,用所谓“成人”的标准去判断甚至决定孩子的未来,这是危险的,也是不理性的。
故事讲的不是达芬奇,却告诉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工具。
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求知欲、创新精神,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表标准要求孩子做这做那,最终伤害的是孩子开拓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