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月中旬起,我一直在着手准备申报课题。从开始的迷茫、混乱到后期的逐渐成型,我经历了一段难忘的课题申报奋斗之旅。
当最终敲下键盘正式提交的那一刻,心里确实颇多感慨,就让我诉诸笔端,一吐为快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抛开一切不谈,对于一个课题能否申报成功,最重要的无疑就是确定课题的名称了。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一个好的课题名称才有可能引起评审专家继续评审的可能,否则可能第一关就被PASS掉了。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那么,怎么确定课题名称呢?结合我的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借鉴成功经验
比如,可以到相关的课题网站上寻找历年申报成功的课题,看看好的课题名称是怎样表述的,然后进行学习借鉴。我就搜索了近几年省规划和省教研立项课题的题目作为参考,非常受益。
2.高效检索文献
牛顿说过,如果我能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课题申报离不开大量文献的检索学习,无论是查找核心概念、优质文献、研究趋势、研究脉络等等,做相关的信息检索和学习类比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般我们都习惯用知网,从我本次申报课题的经验来看,知网的高效查询是一门学问,千万不可忽视,合理的使用知网资源能让你事半功倍,让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合理整合资源
相较于网络的鱼龙混杂,我觉得微信公众号其实真是一个不错的搜索平台,很多优秀的期刊都开设有对外的公众号,经常会推出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和资源,非常值得学习借鉴。本次课题申报,我就在好几个公众号上找到了一系列关于课题的微讲座资源,非常实用。
当然,如果能买上一两本有关课题研究的书籍,放在案头,随时翻阅,那就更好了。比如郑金洲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孙涛的《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与申报》等等。
相信种子,相信团队
课题组一般由1-2位主持人加上10位成员组成,主持人无疑是最重要的灵魂人物和领头羊,但是尽量不要一个人单干,要相信团队,相信种子,要发动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研究。
1.组建团队,合理分工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课题的,要相信大家都有一颗好学上进的心。可以选择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团队,建议以一个地区为主,如果跨区域,后续的研讨可能会不太方便。
团队组建好以后,合理分工就很重要。课题申报书的填写还是有很多前期工作要做的,十个人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各组负责几个关联性较高的栏口。
主持人要根据申报书的栏口进行归类布置。如:“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与“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两项内容关联性较强,都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布置给一个小组等等,以此类推。
各组虽有分工,但主持人要统筹规划,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这样才能群策群力,完成申报书的填写。
2.定期研讨,不断改进
申报书的填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多少轮的推倒重来,才能最终敲定。主持人要结合具体情况,按照时间进度,定期研讨,不断地集思广益,不断改进提升,最终才能拿出高质量的课题申报书。
本次申报课题的过程中,我就深深感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课题组中有两位小伙伴虽然是小白,但本次表现出来的学习潜力和研究能力都非常棒,为本次课题申报出力良多。
课题研究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必须要发动团队的力量,唯有从一开始,课题组成员都能积极投入,深入研讨,才能为后来的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事上磨,心上悟
著名的心学大家王阳明认为,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是的,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
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做好万全的准备后再开始申报某项课题,大多数都是“学中做,做中学”。
1.合理制定计划,避免拖延
比如,我们要制定好课题申报的时序进度,何时分头完成,何时集中研讨,何时形成初稿等等。制定好以后,就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尤其在时间上要留有提前量,因为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唯有留有提前量,才能让我们能够更从容地应对突发情况。
2.培养长线思维,立足长远
凭心而论,做课题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个人都得从小白开始起步,一路跌跌撞撞地往前走。所以,我们既要在事上练,心上悟,更要有长线思维。
长线思维,即立足于长期目标,再反推当下行为策略的思维方式,最早由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提出。长线思维,让人们以未来的时间作为判断的标准,由此避免由于短视造成的决策失误。
哪怕今年的课题申报没有成功,也没有关系,可以继续修改,不断完善,等到明年继续申报。因为,课题申报年年都有,省、市、县等不同层面、不同级别都有相应的课题申报项目。只要你坚持不懈,总有一款适合你。
所以,课题申报要有长线思维,要抱着学习的心态,立足于长远目标。只要在路上,慢点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实现你的目标。
《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了“成长型思维”,认为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才意味着失败。
本次课题申报工作已经结束了,成功与否虽然还未可知,但在此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收获了关于课题的思考和心得,收获了业务上的成长和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谨以此文,纪念这段难忘的课题申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