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德性需要实践
亚里士多德批评苏格拉底,认为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这样一来,就取消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因此也就取消了激情和性格对人的影响。说的直白一些,少数时候理性是欲望的主人,多数时候理性是欲望的奴隶。而且人性并不是天然向善的,在那些又蠢又坏的人当中,多数不是因为太蠢了所以才会变坏,而恰恰是坏的肆无忌惮,才会显得愚蠢。
亚里士多德说:“知道公正的人不会马上变得公正。”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这就好比能够背诵八荣八耻的人不会立刻成为有耻且格的人。要把“舌尖上的知识”变成“行动上的知识”,既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
所以,亚里士多德才会说:“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做”,也就是行动和实践。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不说:“每天反复说的事情造就了我们”呢?这是因为“拥有知识”不等于懂得“使用知识”。
《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就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者,她博闻强记,知晓天下武术的所有精华,但是却手无缚鸡之力,就是因为在“拥有知识”和“使用知识”之间,缺少了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实践。同样的,整天高谈阔论礼义廉耻的人,也不一定真的就在生活中遵守礼义廉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