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比较少,上完课改完作业后,终于有空拿出《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来看。昨天看了一部分已经很晚了,不得不放下心爱的书睡觉。这不一有时间赶快拿出书来一睹为快。
我是流着眼泪看完第一部分内容——“爱心和童心”的,李镇西老师和他学生的感情故事太令我感动了,我是一边流泪一边擦,刚擦干眼泪之后又流泪。李老师对他的学生太好了,做他的学生真的幸福,他每讲一个故事,我的脑中仿佛就出现了这个情景,这就是我向往的师生关系。教师爱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学生也爱老师,处处为老师着想,试问当学生爱上了这个老师,难道不会爱上他的课堂吗?当学生爱上了他的课堂,难道他的那门功课会学得差吗?我们经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亲其师而信其道。是的,教师为学生付出爱,学生会感受爱回报爱。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我对我的学生挺好的,平时我也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家长也很尊重我,看到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对学生和李老师对学生的爱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李老师是真正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甚至说比自己的孩子还亲。他真正的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里的情况后,他会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借助这个班级体,通过班集体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现在能够家访的老师确实越来越少了,分析原因,主要是现在的手机比较方便,平时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打电话或微信和家长沟通。不过,家访的意义胜过打电话或微信,去年暑假我就到班上的学生家访过,每访一个家庭,家长看到我来家访都很激动、感动,我也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孩子的家庭条件。所以说家访还是很有意义的。
李老师了解了情况后他会采取措施,就像文中说的宁玮的故事,她家里很穷,她一个星期只吃一次肉,李老师了解情况后亲自送来五块钱给她,宁玮没有收,但在李老师的劝说下,她留下了这珍贵的五元钱,虽然我们老师工资很低,但是他却舍得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五元给学生,这不得不令我佩服。读到李老师的故事我想起了我曾经的学生巧云。
巧云同学是一位可怜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爸爸是一名煤矿工人,因为煤窑倒塌,他爸爸去世了,没过多久妈妈就改嫁,她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虽然巧云同学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但是她很乐观人、很懂事、很乖巧。她的学习成绩不错,但随着内容越来越难,她爷爷奶奶教不了她知识,为这个事情她很烦恼,我听到后和她说只要她有不会的题直接来办公室找我,于是每天中午,我们吃完饭后,她有不会的题目我都会帮她解决。渐渐的,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关系,似乎我把她当作了自己的女儿,有一次她竟然说我像她的妈妈。这样相处了两年,之后我调走了,她很伤心,她的爷爷也打过几次电话和我说她对我的不舍。有一次我到原来的学校去听课,她听说我来了,连忙跑到教室来找我,我看到她眼中的泪花,听完课后,我向她告别,离别前给了20块钱给她买学习用品。那时她不肯要,但在我的一再劝说下她接受了。今天读到宁玮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她,她今年马上高考了,我应该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读着李老师写的伍建同学的故事,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他有这么一位老师,多么幸福啊!他的处境我能深深地体会,因为我家也有很多孩子,我是老大,我深知没有钱读书的痛苦。要是当初有人帮助我,有人借钱给我读书,或许我的人生也会不一样。正因为自己知道穷人的苦,所以我经常告诫我班上的孩子,我们拼不了爹,拼不了娘,只能拼自己。读书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八年前,为了鼓励我班上的学生认真读书,我和他们约定,只要他们考上一中直升班,我会奖励他们100元。虽说一百元不多,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有动力的。后来我班上智鑫同学如愿以偿考上了一中直升班,当我把钱转给他妈妈时,他妈妈说什么也不肯要。后来在我的劝说下他妈妈收下了,本想亲手交给他的,但孩子毕业了,我也调走了,后面也一直没有见面,所以就没有当面给他。六年后智鑫高考成绩一出来,他妈妈第一时间告诉我633分,这是我教书有史以来分数最高的学生,因为我之前一直在农村小学教书,要知道农村的孩子能读上高中考上大学的本来就不多。我也为有他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
读李老师写的故事,我也回忆着我的故事,但我要向李老师学习,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我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爱心给我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