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理学基础
1.1心理现象:包含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1.1 .1心理过程:动态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指个体对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了解和觉察的心理现象,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包括肯定的情绪、否定的情绪和无感状态。
意志过程:意志过程也与需要有关,当客观世界不符合你的需要时,你发现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使得它更符合你的愿望,你采取某种行动去改变外部世界的过程就是意志。
1.1.2 心理特征:稳定
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人和人之间稳定差异的心理现象,我们把它称为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能力和人格
能力就是指人在做事情或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活动效率和完成质量等方面的差异。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点和行事风格,它以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态度为核心,以稳定的行为方式为表现形式。→核心信念或者图式,通常在5岁时就已形成。
美国心理学往往把个体二岁以前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称为气质。
1.1.3 心理动力
1.1.3.1 需要
~是一切心理动力的根源,是其他心理动力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1.3.2 动机
在外部诱因的条件下,个体采取行为满足自身需要时,需要就变成动机。
个体的动机可以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物性动机包括进食动机、饮水动机、睡眠与觉醒动机、性动机等;社会性动机包括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权力动机等内容。
1.1.3.3 兴趣是人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
1.1.3.4 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也是心理动力的表现形式。它表现为个体会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及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实现。
1.2 心理现象间的关系
12.1 心理过程内部关系
认识过程和情意过程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具体而言:
认识过程是情绪和意志过程的基础。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心理活动,首先发生的是认识活动,然后再出现情绪和意志行为。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认识。例如,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行为或者意志行为也会影响认知。情绪与行为也是相互影响的。
1.3 情绪及情绪认知理论
1.3.1 情绪的概述
1.3.1.1 什么是情绪
~包含多个侧面的内容,它有情绪体验、情绪表达和情绪生理机制等侧面。
情绪体验就是情绪发生时候的主观感受。
1.3.1.2 情绪表达
情绪表现(或称情绪表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情。情绪的具体表达主要体现在面部、言语和身体姿态上。因此我们把表情分为面部表情、语调表情和身段表情。
1.3.1.3 情绪的生理基础
情绪有着身心一体的性质。一方面,情绪是主观感受和体验,有着心理性质,另一方面,情绪有着具体的生理变化和相应的生理基础,有着生理的性质。正是因为情绪有身心一体的性质,像大家熟悉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既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应对,也可以通过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
→兴奋时心跳加快,紧张时手心出汗
1.3.1.4 情绪的意涵
.3.2 情绪的认知理论
1.3.2.1 认知评价理论
阿诺德认为,我们总是直接地、自动地、不由自主地评价遇到的任何事物,情绪就是一种朝向评价为好或者评价为坏的东西而产生的感受倾向。他认为,刺激或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
理查德把阿罗德的评价扩展为评价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筛选信息、认知评价、应付冲动、交替活动、身体反应反馈和活动后果知觉等成分。他认为评价既包括对活动情境的评价,也包括对采取行动可能结果的评价和行为后果的再次评价。他认为,客观情境中的事物只要被评价为与个人生活的重要方面有联系就会有情绪体验。
1.3.2.2 激活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S.沙赫特(S.Schachter)和J.E.辛格(J.E.Singer)提出的情绪激活归因理论认为,情绪不仅来自人们对情境的认知评价,也有来自对生理反应的认知评价。情绪所引发的生理唤醒可以因为对其认知评价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沙赫特认为生理唤醒本身是一种未分化的模式,认知过程对这种生理唤醒做出不同的解释或者归因,就会产生不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