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王老师把一节很枯燥乏味的概念课,上得非常精彩,这与王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有关。主要有如下听课体会。
一、重视完整知识结构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模型
王老师为了引导孩子们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沿着这样的教学层次初步感知---自主建构---解释应用---提升加强这样的步骤展开教学。通过展示两组相关联的表格,学生填写、观察、讨论、比较中让学生在理解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两个相关联的量只有满足“相对应的两个数量间的比的比值一定”时,两个量之间才能成正比例。通过材料纸上的选择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再次建构“正比例”,明确“正比例意义”所具备的两个条件:1、必须有两组相关联的量2、这两组量之间必须比值一定,这两个量之间才能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才能是正比例关系。在正反答疑辨正中理清概念,然后进行针对性练习解释应用,在逐渐推进的教学流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比较的应用贯穿整个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这样几个环节进行了比较。1、导学部分的两个表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明确:两个相关联的量一定要达到什么条件才能是成正比例的量。2、建模部分的比较,引导学生比较异同点:行驶的时间是怎样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有什么规律。在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明确正比例意义必须具备的2个条件。3、练习中比较。正方形周长和边长之间,正方形面积和边长之间是否成正比例;综合情境中成正比例和不成正比例之间的判断。总之,让学生中思考,在思考中辨别,在辨别中明义,在练习比较中提升。
总之这节课学生理解概念在教师精心组织的优化教学层序下学生一步步理解和掌握所学概念,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习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