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亲、母亲的送别诗
吕小兵
3
母亲出生在一个
名叫刘海坝的小山村,
几间土坯房围着的小院子。
她有两个又红又专的哥哥,
她是外公外婆最宠爱的幺女。
也因此,在我父亲那里,
她有些任性的本钱。
她也完美地传承了父兄
热情好客、要强
又好面子的性格。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
父母两个天差地别的人走到了一起,
迁居到邻近生产队
一个叫做余家岩的地方。
那是一幢两层的木楼,
以前是地主家的房子,
我家住在靠中的那一间。
门前一块地坝,
周围稀疏几株李树,
和一笼竹林。
前面层层梯田错落,
后面是坡地,
两旁有山崖和丛林。
这个寻常的山村,
是我出生的地方,
我的童年在那里,
恣意地生长。
一个山里乡下的农村娃,
踩着泥泞的田埂去上学,
吃着红苕干、玉米饭长大。
闲时,和儿时的伙伴,
在土坝滚铁环、弹珠子,
在屋前屋后捕蜻蜓、捉蝗虫,
在水沟里抓螃蟹、摸鱼儿。
更多的时候,
在田边地角打猪草,
在山林之间拾柴火,
早早地
肩挑背磨做农活。
父亲家里成分不好,
但他仍然能在五十年代末,
考上本地一所中专学校,
实现了从地富子女到国家干部的逆袭。
他也从富裕些的渝西家乡,
分配到贫瘠的渝东北山区工作。
也成就了与根正苗红的母亲的
一段姻缘。
受家庭和时代的双重影响,
父亲极节俭、爱读书,
寡言少语又韧性十足,
是个凡事看得很淡的老实人。
从一贫如洗又战天斗地的六、七十年代,
到改革开放充满活力的八、九十年代,
再到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千年00、10年代,
在时代的大潮中,
父亲母亲磕磕绊绊、风风雨雨,
一道走过漫长的六十年。
他们生儿育女,从农村到县城,
陪伴着儿女们读书升学、
参加工作、又结婚生娃,
时代变迁,四季轮回。
(2023.8.16)